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故。
【钞】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功德。及与国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执楞严。谓观音耳根。此方教体。势至念佛。不与圆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为疑者。正繇不达六方佛赞故。
【钞】疑者。谓念佛法门。既不逗此方之机。又不入圆通之选。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观六方诸佛皆赞此经。则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机。念佛则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也。大本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必生我国。是也。耳根者。偏逗人类之机。念佛则普逗六道众生之机也。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也。然则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释迦如来所赞。念佛者。十方恒沙如来所赞。今从多赞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机之广。又何疑哉。试设一喻。如此国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习五经。或有一邑。士多习诗。或有一邑。士多习礼。所称多习。据本邑故。如其参会诸经。通较合国。则习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诗礼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问。既六方诸佛。共赞西方。云何六祖不随佛赞。反似斥无。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为门不同故。二似毁实赞故。三不为初机故。四记录有讹故。
【钞】六祖坛经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此辩。初为门不同者。复有二义。一者且据理事二门。六祖所说。是以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门。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净土。二者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摩始唱。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繇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似毁实赞者。六祖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喻如孔子生于东鲁。今有人言。齐人造恶。慕孔子求居鲁邦。鲁人造恶。慕孔子求居何国。盖谓为善是真学仲尼。何曾说无东鲁。六祖此言。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不为初机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记录有讹者。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乐也。五天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不然。则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疏】称理。则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赞义。
【钞】灵光独耀。迥绝中边。真照无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无碍。主伴交成。无碍。则千差虽隔而非殊。交成。则万法不期而自会。然则六方不离于咫尺。诸佛悉现于毫端。今者此经。当在何处。
○二释经应赞(二)。
初征名二释义。
○初征名。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名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克奉行。无所疑故。
【钞】题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方佛赞。增此八字。故征其义。云何佛护。云何佛念。以前教当信是经。今谓义明。然后信固也。
○二释义(三)。
初闻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闻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疏】闻是经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闻受持。即前三慧三资粮故。
【钞】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闻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详见前释。
【疏】闻诸佛名。牒上六方诸佛名也。闻经受持。闻佛名者。亦应受持故。
【钞】问。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何兼诸佛。答。弥陀功德。为恒沙诸佛之所共赞。则闻诸佛名。知诸佛赞。信受此经。倍复亲切。故双举也。华严第六回向云。复于佛所。得闻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即闻此经。又闻诸佛名之意也。
【疏】大本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又经云。宁于地狱得闻佛名。则知闻此经。闻诸佛名。大非易事。
【钞】菩萨欲闻而不得。则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地狱闻佛者。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故知此经。及与佛名。不易闻也。今得闻之。可弗信受。
【疏】称理。则自性自轨。是闻此经义。自性自觉。是闻诸佛名义。
【钞】自轨自持。则尊者不说。我乃无闻。是真般若。自觉自照。则无名无字。无体无相。是名如来。斯则世间难信之妙法。不闻而历历分明。恒沙诸佛之洪名。绝听而轰轰在耳。可谓所未闻经。信之不疑。承事诸佛。无空过者。
○二利益。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义见前释。
【钞】上征云何护念。今出其繇。谓持经及佛名者。诸佛护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译必为十方十殑伽沙诸佛之所摄受。则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钞】究竟极果。对下而言。名之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切菩萨。已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地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觉也。今但持佛名。蒙佛护念。于如是觉。即不退转。言直至道场。终不再堕三有。中止化城。决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闻我名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又云。繇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也。而生前生后。意稍差别。
【钞】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耳。然前云。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复有二义。一者。见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纵其少寿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执持力。佛护念力。必于来生菩提善根。亦不丧失。毕竟得生彼佛国土。如昔人谓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种子。纵未明了。才出头来管取于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此谓也。
【疏】称理。则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义。
【钞】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
○三勉信(三)。
初因闻信受二随愿得生三总结信愿。
○初因闻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皆当信受。是为第三重劝。有判此处即属流通。今仍属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劝愿。今复劝信。
【钞】第三劝者。上言闻是说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与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如是则愿当益切。故云三劝。未属流通者。以信愿往生。是一经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宗。于义为当。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劝愿。今复劝信。复劝者。前六方中已劝当信是经。今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繇于不信。不信。则起行无繇。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又法藏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谤正法者。不信之谓也。又文殊般若经。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华严谓信为道元功德母。而复累言不置。岂徒然哉。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疏】信者。不疑之谓。受者。信已而领纳不忘之谓。信而不受。犹弗信也。
【钞】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馈以异宝。虽知是宝。深信无疑。然拒之不纳。信亦何益。故曰犹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
【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义。
【钞】华严十信。全以果佛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故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祇园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
○二随愿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过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钞】已愿已生。则今佛说经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国而得生故。今愿今生。则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则闻经已后。至于今日。后之后也。先言不退菩提。后云往生者。明发愿者。见世之中已顺觉路。况既得往生乎。无一不生者。见往生者甚多无量也。问。生者既多无量。今何偶一见之。答。十方世界。众如微尘。其往生者何限。子见娑婆。不见尘刹故。又问。生者既多无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沧溟纳百川而不溢。明镜含万象而有余。况净土乎。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归心。何弗容也。
【疏】称理。则自性非去来今。是已生今生当生义。
【钞】万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万年。何今不古。则念念游行乐国。时时礼觐慈尊。谁非往生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无其心。谁是往生者。无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当生。
○三总结信愿。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祇恐不信。与信而不愿耳。故总结信愿。言不信则已。若有信者。应当愿往。是为第四重劝。
【钞】第四劝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至于三中。复明愿从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劝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言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四劝。故云总结。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愿之至也。
【疏】称理。则自性如智冥契。是信愿双成义。
【钞】纯然真实而不虚者。自性如也。是之谓信。炽然出生而无尽者。自性智也。是之谓愿。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贤愿王。不离当念。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初已赞诸佛二诸佛赞已三总结难事。
○初已赞诸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唐译但云。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此言称赞诸佛。古崖云。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
【钞】同一法身者。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疏】唐译以弥陀该诸佛。今经以诸佛该弥陀。若二说兼具。于文更顺。而义亦足。
【钞】具二说者。应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则经文既顺。而同一法身之义。亦在其中。文义双美。当知什师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师后译。特为单举者。欲人于二经善会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诸佛弥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议。
○二诸佛赞已(二)。
初得道难二说法难。
○初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故。
【钞】佛佛互赞者。以此念佛求生净土。纵一佛独赞。已当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互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诲诱。恩逾慈母。仁过旻天。粉骨碎身。难足为报。
【疏】彼诸佛等。即弥陀与六方诸佛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钞】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偏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疏】甚难希有。总下二难。具此二难。故言功德不思议也。
【钞】言二难者。于五浊得菩提。是为一难。又于五浊说此净土法门。是为二难。并此二种。是为最上难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见之事。唯佛有之。又难行能行。犹未希有。甚难行者而能行之。此诚驾古轶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而无与等埒者也。故云希有。
【疏】娑婆此云堪忍。一云忍界。即释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世。无五浊者。名善世也。
【钞】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生死。不厌离故。忍界者。如来于中独证自誓三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浊交扰者。性本渊澄。繇劫等五。起诸尘滓。如楞严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故。世者。迁流不已之谓。则此世之前。此世之后。当有无五浊之善世。今云恶世。据释迦见世言也。
【疏】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无别体。以有四浊得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
【钞】劫浊者。一大劫中。成住坏空二十小劫。辘轳增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增之极也。乃百年减一。减至二万。即入劫浊。无别体者。繇下四浊。当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众浊交凑。昏乱驳杂。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阿弥陀佛见在说法。清净之时。非劫浊故。今日我等。何为安处劫浊之世。而不求生彼国乎。下四仿此。故智者云。他方净土无三毒等。则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见浊者。五利使为体。开之则六十二等。诸见炽盛。即其相也。
【钞】五利使者。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二边见。谓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之见。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着我能持戒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此五者。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言。故名利使。开之则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此之诸见。犹如罗网。犹如稠林。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乱真性。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浊故。
【疏】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着。不能舍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前稍为重滞。故名钝使。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又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又细推之则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无量。劳烦我心。不得安隐。热恼我心。不得清凉。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烦恼。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瞋感刀兵。痴感疾疫。乃至水火风之大难。皆以类从。故名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悉智慧。非烦恼浊故。
【疏】众生浊者。一云阿含三义为体。又云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
【钞】三义者。阿含经云。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等。见者。横计主宰为见我。慢者。俱生主宰为慢我。果报者。前所作因。今受果报。亦上受生义也。恶名秽称者。生佛相对。众生之名。下劣鄙陋。轮回六道。备受诸苦。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诸上善人。同会一处。非众生浊故。
【疏】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钞】连持者。依业所引第八识种。外色内心。互相连属。即息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当此减劫。不满百年。而复泡沫风灯。刹那不住。尤为短促。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民寿命。同佛无量。非命浊故。
【疏】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若楞严所云。或配三细六粗。或配五阴。义亦不异。
【钞】配三细等者。以劫浊配业相。谓无明初起。性遂浑浊故。次以见浊配转相现相。次以烦恼浊配智相续执取计名字相。次以众生浊配造业相。次以命浊配业系苦相。配五阴者。以劫浊配色阴。谓空见不分。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性为浑浊故。次以见浊配受阴。次以烦恼浊配想阴。次以众生浊配行阴。次以命浊配识阴。言不异者。前一说。心无初相。则超劫浊。乃至无业系苦。则超命浊。是断无明等。名五浊得菩提也。后一说。色阴破。则超劫浊。乃至识阴破。则超命浊。是破五阴等。名五浊得菩提也。为说少殊。而义则大同也。
【疏】观经云。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钞】五苦者。疏云。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详具大本。兹不繁录。以浊必有苦。举浊该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浊处。能自立者。亦已鲜矣。得成正觉。宁不难乎。是为第一重难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议。
【钞】自立者。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则时势之所逼恼。内则惑障之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能于此中。分别善恶。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鲜矣。能于此中。深惧无常。修四谛十二因缘。自立于声闻缘觉之位者。抑又鲜矣。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于无上正等菩提。是则同居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河。卓登彼岸。岂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谓难。此之谓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称理。则自性始觉冥乎本觉。是我赞诸佛义。本觉冥乎始觉。是诸佛赞我义。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释迦牟尼义。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浊菩提义。
【钞】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始本不二。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则寂照同时。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浊。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是五浊独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归寂照之自心。烦恼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师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实无所得。
○二法说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之难事也。良繇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为第二重难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议。
【钞】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又法华金刚。皆云难信。与此同意。
【钞】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也。
【疏】问。既云难信。则说为强聒。何以说为。答。终以佛说。有信者故。
【钞】因说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版权所有:金刚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