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在线网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发布时间:2019-10-12 09:33:36作者:金刚经在线网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

  慧律法师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山,慧远前往归依。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时,顿时豁然开悟,因此剃发出家追随学习于道安法师座下。慧远平时精勤思惟讽诵经典,夜以继日精进不懈,道安赞叹说:‘使佛法流传于东土中国者,应当就在慧远吧!’晋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三八一年),慧远经过浔阳,见到庐山广阔空旷,可以栖身安住,因此在当地建立精舍,名为龙泉寺。
  当时慧远同门的师兄慧永法师,已经先居止于庐山西林,想要邀请慧远一同安住。然而慧远的同参道友以及归依徒弟渐渐众多,西林过于狭隘无法容纳。刺史桓伊,为慧远再建立寺院于庐山东侧,因此称为“东林”。慧远于是率领大众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种植莲花。在水池上立十二叶莲华为计时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动而随著旋转,并分别刻划日夜的时段,作为修道经行的节次。自此之后,四方具有清净信心的读书人,听闻到慧远高风亮节的德行而来归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远说:‘诸位君子前来此处修行,难道能够无意于求生净土吗?’因此乃恭造西方三圣形像,建筑房屋结集莲社,令刘遗民作发愿文,雕刻于石头上。
  当时王乔之等数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诗以表明求生净土的心志,慧远为他们作序言:‘所谓的三昧是什么呢?那就是专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专一,则心念一致不令散乱;想念澄寂,则意气清虚、神志明朗。意气清虚,则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观照;神志明朗,则没有丝毫幽微玄妙的义理不能通达透澈。专一心思、澄寂想念,这两者是与真如实际相应之凭借,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发起度化众生的妙用。
  然而诸佛所开示的三昧,种类名号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进入进步的,则以念佛为第一。何以故?因为凡是能穷究一切不可思议玄妙义理、达到最澄寂宁静不可思议之境界者,我们尊称他为“如来”,如来既能悟入本体的神妙又能随顺因缘应机变化,应用无方而无有定法。因此能让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浑然忘却分别的知见,随著外在所缘之事物而内心如明镜般的现起相映的作用。映现万物的内心既然清明澄澈,则内在的清净与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万象就随著清净的觉性而影现出来。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缘法所能达到,然而耳闻及眼见之觉性却不断地妙用现行。于是灵明的觉性显露出湛然澄澈、纯一无染的相貌,在清净光明本然具足的体相中,阿弥陀佛这个玄妙本然的念佛音声,叩击相应于圆照清净的如来藏心,此刻一切的挂碍情执顿时消融,本不生灭的真如本性刹时朗现。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胜的方便法门,怎么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所以王乔之等这些依教奉行的贤者们,都能知道要思惟修习这个总摄一切佛法的要门纲领。同时也感悟到人生短暂片刻的寿命随时将要耗尽,恐惧未来了脱生死的资粮尚未积存,因此洗除分别妄想的心念安住于道场法堂,整束行仪、振奋精神,认清了自己未来往生的归向。夜里则精进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后即一心一意精进不懈,如此专一心志趋向于理想的修行功业,必然能够相应于佛法中三乘解脱道的目标。向上既仰仗阿弥陀佛接引而顿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参道友的劝发提携而一起往生净土。向下引导怯弱、无信愿心的众生,在他后面警策鼓励,令其向前精进求生净土,以这种观点来阅读王乔之等人诸篇念佛三昧诗的挥毫大作,又怎能说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诗词歌咏而已呢?’
  慧远以江东地区的经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远行越过葱岭,请得了许多梵文本的经典,并传入关中一带。在当时所有的经律当中,从庐山流通出来的,几乎有上百卷之多。慧远曾著作《法性论》,以说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鸠摩罗什大师见了之后赞叹说:‘边地未见到大乘了义经典,竟能暗与佛法的究竟义理相合。’慧远大师居住庐山三十年,足迹从不涉入俗世,专一心志修习净土,澄寂思虑专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皆沉稳厚重而不向人言说。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东边的佛塔,慧远正从禅定中出定,见到阿弥陀佛,广大的身相遍满虚空,在清净的圆光当中,有无数化佛,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见到极乐世界的水流光明,分为十四支,上下回流,宣扬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阿弥陀佛告诉慧远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你在七日后,当生我国极乐世界。’又见到莲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阿弥陀佛身旁,向慧远之前作揖问讯说:‘大师发心最早,怎么来得这么晚!’慧远告诉弟子法净、惠宝说:‘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的圣像,今天又再一次见到,我往生净土是决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遗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岁。
  慧持。是远公同母所生的弟弟,与远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师,遍学一切经典,也有高尚的德行,东晋安帝隆安年间,辞别兄长慧远,进入四川,以一起往生净土为两人的约定。住郫县龙渊寺,广大地宏传佛陀的教化,东晋安帝义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圆寂往生,年七十六岁。遗言命令弟子,务必严守律仪,专心净土法门等等。(东林传。庐山集)
  东晋 慧永
  慧永。俗姓潘,河北河内人,年十二岁出家,奉事沙门竺昙现为师,最初在恒山修习禅定,后来与远公一同归依道安法师。东晋孝武帝太元初年(西元三七六年)到庐山,刺史陶范供养施舍自己的住宅为西林,迎请慧永居住。慧永法师平日粗布为衣饮食清简,专一心志返观自照。面容常常带著微笑,言语从不损伤众生。他在山顶另外建立一间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禅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闻到奇异的香气,因此被称为“香谷”。山顶有一只老虎与法师一同居住,有客人来访就把它赶出去。慧永平时严谨行持精进苦修,并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东晋安帝义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来,大众问何以故?回答说:‘佛来了!’说完后就往生,年八十三岁,室内奇异的香气七日之久才消失。(东林传)
  东晋 僧显
  僧显。俗姓傅,北地人,坚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讽诵经典修习禅定,常常独处于山林之际,或者数日之间入于禅定。东晋元帝太兴末年(西元三二一年),向南游化到江苏一带,经历各个名山道场,仍然修习以往恒常修持的诵经禅定。后来遇到疾病、沉重缠绵很久,因此才专注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由于内心非常精诚恳切,后来见到阿弥陀佛,并且蒙受阿弥陀佛放光照触身体,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顿时消灭。当天晚上,自己起身来洗澡沐浴,然后为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们,说明他自己所见所闻的境界,并且陈述告诫大家,老实修行净土法门的因缘果报,绝对是真实不虚的!到了清晨,平稳端坐而往生,室内有特殊的香味,经十多天才消失。(高僧传)
  东晋 慧虔
  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时就出家,严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坚定不移,居住庐山有十多年,东晋安帝义熙初年(西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阴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导众人,自身坚苦精进,以身作则率领大众。五年后,卧病在床,自知将要命终,因而专心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虔诚祈求观世音菩萨护念摄受。当时山阴北寺,有一位名为净严的比丘尼,宿具德行严持戒法,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从西城门进来,观世音菩萨具有清净的光辉和殊妙的形貌,光明无尽映照日月,随身的种种幢幡香华伞盖,皆是七宝庄严所成。净严比丘尼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并问菩萨曰:‘不知道观音大士要往那里去?’菩萨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预睹观音圣相。慧虔此时疾病虽然缠绵沉重,但是精神气色一如平常健壮之时。临命终时,在旁奉侍的人都闻到奇异的香气,不久之后就入寂往生,当时无论出家在家亲见或听闻到的人,无不表示赞叹羡慕。(高僧传)
  东晋 僧济
  僧济。其出身并不清楚,曾经进入庐山,追随远公学习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纪才过三十岁,便下山入城开座讲经,屡次地担任首座和尚教授大众。远公对他赞叹说:‘能和我共同宏扬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后来疾病沉重,于是至诚恳切期愿得生净土,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形像。远公赠送僧济一枝蜡烛说:‘你可以专一心志忆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僧济于是执持蜡烛倚靠著桌子,专注想念毫无散乱,又请大众僧为他诵《无量寿经》。到了五更的时候,僧济把蜡烛交给徒弟元弼,令他执持烛火随众经行。僧济则暂时卧在床上休息,接著就梦见自己秉持一枝蜡烛,凌空而行,见到阿弥陀佛将他接引安置于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后突然醒过来,僧济满心喜悦地说:‘我只以一夜的时间观想忆念,便蒙阿弥陀佛接引。并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觉现在已经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么东西似的,并告诉弟子元弼说:‘佛来了,我往生去了!’然后转身向西方而逝。当时正当极热的炎夏,经过三天而身体毫无变化,奇异的香气浓厚芳香。时年四十五岁。(高僧传。东林传)
  东晋 慧恭、僧光、慧兰
  慧恭。江西豫章丰城人,加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一同追随远公学习佛法。僧光等人学习能力虽然不及慧恭,但是对于专心忆想西方净土,却比慧恭更为虔诚恳切。慧兰曾经告诉慧恭说:‘你虽然好学不倦学习广博多闻,但是难道不知道经典说:“就如同聋子演奏音乐,虽然取悦别人,但自己却听不到。”’慧恭听完之后不以为然,并不相信慧兰所说的。后来的七年之中,慧兰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时候都有奇妙的感应。
  又过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并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叹地说:‘六道轮回徘徊流转,何时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来之间,我又该以何处为归宿啊!’因此而泪如雨下叩头顶礼,誓愿发心往生净土,心意不曾稍有间断。有一日忽然见到阿弥陀佛,以金色莲台前来迎接,慧恭顿时觉得自己乘坐在莲台之上。又见到慧兰等人在金台上的光明之中告诉慧恭说:‘长老你往生净土,已经位居上品,我们忍不住感到喜悦和快慰,只恨五浊恶世的因缘把你耽搁,使我们这么晚才又相见相依啊!’慧恭于是在当天禀告大众这件殊胜感应的事情,然后内心喜悦而精神振奋地入灭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西元四一五年)(东林传)
  东晋 昙恒
  昙恒。山西河东人。童年时就归依远公剃度出家,佛门以及世间的内外经典书籍,无不通达贯彻。德行清高孤独不群,常常有大群的驯鹿温顺地围绕在他禅坐座位的旁边。自从入了庐山莲社之后,即专一心志忆佛念佛,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端坐合掌,高声念佛而往生。(东林传)
  刘宋 道敬
  道敬。琅琊(山东诸城县)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时,因而亲近庐山,然后追随远公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就广博通达种种经论,每日可以记诵一万字。平日常常感叹戒律难全,为了期愿能够清净六根,因此只专门受持戒律一门而不杂学,以作为度脱生死的根本要门。远公知道他的坚定正直,因而赞扬称许他。道敬平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等到远公入寂往生之后,道敬因此进入若耶山居住。刘宋武帝永初元年(西元四二○年),突然告诉大众说:‘远公先师已经来垂示告知往生之时,我走了!’然后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众都见到光明满室,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时年五十二岁。(东林传)
  刘宋 昙顺
  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跟从鸠摩罗什大师学法。他讲解演说的种种经典,都能奥妙地穷尽色空二法皆不可著的甚深义理。罗什大师赞叹说:‘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后来入庐山,修习净土,当时宁蛮地区的校尉刘遵孝,创寺院于江陵,迎请昙顺住持安居,因此而在当地广大地宏扬念佛三昧。刘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告别大众端坐往生,当时奇妙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子,享年七十九岁。(东林传)
  刘宋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华语称为觉贤。印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的后代,从小就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岁时,已经广博学习了种种经典,深入通达禅法戒律。姚秦沙门智严,往西域之后,邀请佛驮跋陀罗和他一起回东土去,于是经海路到达青州,然后到长安。姚秦太子迎请他到东宫演说佛法,并与罗什大师讨论色空的关系,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奥妙的义理。后来又到庐山,加入远公的莲社,翻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经》,以及《修行方便论》等,共计十五部,后来在刘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东林传)
  刘宋 道昺
  道昺。俗姓陈,河南颍川人,年幼出家,为远公的弟子。道 兼通经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应,用心参究念佛三昧,日夜精进没有间断。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谒,请道(日+丙)法师继承慧远大师的席位,对于他的德行,大众都衷心仰望之。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集众念佛,然后就座念佛往生,时年七十一岁。(东林传)
  刘宋 僧睿
  僧睿。魏郡长乐人,年少时就好乐出家修行,到了十八岁时,才获得同意而从心所愿,于是归投僧贤法师而为其弟子。到二十多岁时,已经广博通达了各种经论,到处游历各个名城,随处演说开示。后来鸠摩罗什到关中,因而从罗什大师那里请出《禅法要解经》二卷。僧睿既获此经之后,即日夜精进修习,自此而精通熟练五停心观,善于进入六静。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僧睿也曾参与校正。稍后进入庐山莲社,归依远公修行净土法门。最后来到京城,止住于乌衣寺,讲说各种经典,听者无不推崇佩服。僧睿法师一生清净严
  持戒律威仪,广大地宏传赞扬经典佛法,并常常回向这些善行,期愿往生极乐世界。僧睿法师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从来不敢背对西方。到了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无疾病,突然集合大众向大众告别。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烧香礼拜,然后归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当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气云烟,从僧睿的房中飘出,时年六十七岁。(高僧传)
  刘宋 昙诜
  昙诜。江苏广陵人,幼年时即追随远公出家,精勤修习净土行门,并且善于讲经说法。曾注解《维摩诘经》,流行于当世,又著述《莲社录》,记载往生者的灵验事迹。刘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四四○年),集合大众与大众说:‘自从庐山东林建寺以来,至今已经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却是同道中最后往生的。’说完即结跏趺坐,念佛百声,然后闭气入寂往生,时年八十岁。(东林传)
  刘宋 慧崇
  慧崇。甘肃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西元三八六——四○八年),为尚书韩万德的授业老师,与释世高同时为当世所推崇尊重。后来遇到太子晃得罪皇帝的事件,事情连累到释世高及慧崇,因此两人都受到处刑而死。当时有一位僧人法达,一向敬佩释世高的德行。在得知此事之后,大声哭泣哀痛思慕,几日不能饮食,这时释世高忽然腾空而来,法达赶忙顶礼之后,恭问世高以及慧崇两位法师投生在何处?世高说:‘我发愿生于这个五浊恶世,救度护念一切众生,现在已经又回到这个阎浮提世界。而慧崇公常常祈愿归心西方净土,现今已经满足他的心愿了。’释世高说完之后即隐没不见。(高僧传)
  刘宋 昙鉴、道海、惠龛、惠恭、昙泓、道广、道光
  昙鉴。俗姓赵,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为师,饮食清简、粗布为衣,奉行戒律、精进勤苦。后来游化诸方宣扬佛化,所到之处从荆州起,最后止住于江陵辛寺时,已六十多岁了。生平有丝毫的善行,必定回向西方,誓愿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见到阿弥陀佛,以净水洒在他的脸上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业,皆得庄严清净。’又从瓶中生出莲华一枝授予昙鉴。昙鉴从定境中出来以后,即嘱付后事,与寺院的僧人一同叙说世间无常之事。夜深之后,众僧都回房休息,而昙鉴仍然独自步行在回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声音反而更加高亢响亮。到了天亮以后,弟子们依照贯例向师父请安问讯,只见师父趺坐在原处不动,靠近仔细一看,原来已经往生了,时年七十岁。
  当时又有江陵释道海、北州释惠龛、东州释惠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广、宏农释道光等,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感应。(高僧传。净土传)
  刘宋 慧通
  慧通。关中人(今陕西一带),年少即依止长安的太后寺出家,饮食清简奉持咒语,时常读诵《增一阿含经》。跟随甘肃凉州的慧绍禅师,咨问受持禅定行法。于法门中的止观行法,多有留意而修习,平时则常常祈愿归心极乐净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禅定中见到有一个人前来,其形体相貌非常端正庄严,告诉慧通说:‘良时到了!’又过一会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显赫。慧通从禅定中起来之后,将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参道友,说完之后便念佛往生,临终时异香弥漫三日才消散,时年五十九岁。(高僧传)
  齐 昙宏
  昙宏。黄龙人(今吉林),年少即严修戒行,专精律部的典籍,向南游行到交趾一带(今日越南北部)。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不计其数。刘宋武帝永初年间(西元四二○——四二二年)游化广东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课诵《无量寿佛经》及(普门品),誓愿归心极乐净土。刘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们知道后赶紧把他抱回来,但是半身已经溃烂。经过一个多月后,身体稍微痊愈,于是再次进入山谷烧身,弟子们知道后又立刻追赶去抢救,但已经命终了。弟子们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势才烧尽。当日村里的居民,都见到昙宏身黄金色,骑著一只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时僧俗二众才知道昙宏一生修持的神异不可测,因而收集遗骨而埋葬之。(高僧传)
  齐 慧进
  慧进。俗姓姚,浙江吴兴人,少年时放纵性情行侠仗义,到了四十岁时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觉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进依止于京城的高座寺,饮食粗简衣著朴素,发愿持诵《法华经》。但由于过度用心操劳苦行,每当执起经卷要诵经时就生病,因而发愿造《法华经》一百部,以忏悔往昔所作的业障。后来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华经》满一百部之后,疾病也接著痊愈,因此他对于自身严格的节操更加坚定。慧进常常回向一切的福德善业,期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行愿已经圆满,必定得生西方净土!’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无疾而终,时年八十五岁。(高僧传)
  齐 法琳
  法琳。俗姓乐,临邛人(今四川邛峡县),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别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诵律》。当时隐公正好来到四川,法琳就跟随他学习佛法。法琳在追随隐公学戒律的期间,严以律己坚定志节,日以继夜精进不懈。等到隐公回到陕西,又追随跟从了几年,因此对于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彻心要。后来又从陕西回到四川,居止于灵建寺,专精修行净土法门。平日时常持诵《无量寿经》及(普门品),每当转经读诵时,常常见到一位相貌端严的沙门,形体非常殊胜高大,高耸直立在前面。齐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卧病在床。于是更加专注忆念西方净土,礼拜忏悔亦不停止,过不久就见到极乐世界所有的圣贤都前来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陈述他所见到的境界,并命令死后将身体火化,说完后即合掌而往生。(高僧传)
  齐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阳人(今安徽当涂县),年少就有离尘出世的志向。出家后为宏称法师的弟子。严格持守戒律威仪,广博研究经部的典籍。后来进入剡白山的灵鹫寺。还未到达灵鹫寺的前一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执持彩色的旗帜,穿著白色的战甲,满山满谷到处都是,神人们并且说:‘法师将要来了。’第二天,僧柔果然来到。在萧道成建立齐朝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邀请,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亲自担任首座和尚教化徒众,远近四方都钦仰佩服。僧柔平日誓愿往生极乐净土,每到了傍晚日轮悬挂在西方的时候,则端正容色摄心合掌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僧柔法师临终之前,身体并没有患病,他告诉弟子们说:‘我该去了!’然后铺设坐席于地上,向著西方虔诚礼拜而往生,此时室内室外都闻到奇妙的异香,时年六十四岁。(高僧传)
  齐 慧敬
  慧敬。广东南海人,年少时游学荆、楚(湖北、湖南)一带,广博通达各种经论,常常以修福行善为急务,凡是所到之处就积极建立兴造塔寺佛像。后来回到故乡,又整理修复云岑、永安等各个寺院。慧敬的志节操守严谨清白,并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为僧主,对僧众的教诲领导多有功业。凡是所修的福德善业,都回向往生西方,临终之日,室内充满奇妙的香气,经过很久才散去。(高僧传)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庐山中,作《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弥陀观”,观想阿弥陀佛,然而心里尚有疑虑,志向未定。有一天夜里,梦见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说是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够上船跟随一起去。船上的人说:‘你尚未营造浴室供养众僧,也没有诵《阿弥陀经》,净土的功业仍未圆满,尚不能去。’等到梦醒之后,道珍乃营造浴室供僧沐浴,并且持诵《阿弥陀经》,如是经历数年而不中断。
  后来有一次在房中观想时,见到一个人携带白银莲台而来,并且说:‘法师业报已尽,应当升坐此台。’又说:‘以法师的功业和修行,应当乘坐金台,奈何法师最初发心时犹豫不决,因此只得此银台而已。’道珍心中欢喜,因而暗自用纸记下此事,把它藏在经典的匣子里头。临命终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数千把火炬一样的光明。附近村子里的人远远望见,以为是诸侯要朝见天子的场面,等到天亮,才闻知是道珍往生了。后来弟子们搜寻整理经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魏 昙鸾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注解。行文注解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寻求医疗。后来感叹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我听说长命的神仙,常常出现于世间,如果得到长命的神仙术之后,再来宏扬佛教,不也是很好吗?’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隐居的处所,恳求神仙术,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心喜悦地回去。
  回程经过洛阳时,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问说:‘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过这本《仙经》的吗?’菩提留支说:‘此方东土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纵得长命,短暂的时间内不死,终究归于六道轮转,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授给昙鸾。并告诉他说:‘学习此经,则三界之内不用再来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来轮转,丰盈虚损阴阳消长、福祸成败得失好坏等种种事情,不会再来干扰伤害我们。而其寿命之长远,有如恒河沙时劫无量无边,真是没有办法比量譬喻,这就是我佛大觉金仙的长生之法。’昙鸾听了以后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经》火化,专修净土的观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众生,其影响流传非常广大普遍。他曾经撰写称名礼拜求生净土的十二首偈颂,以接续龙树菩萨所作的偈颂。又著述《往生论注》两卷,流传于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赐号为“神鸾”,并敕令迎请居住于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见到一名清净僧人告诉他说:‘我就是龙树,早已往生居住在净土之中,由于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缘故,因此特地前来和你相见。’昙鸾自知往生的时候已到,于是集合大众教导警诫说:‘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劳苦,永远没有止尽的时日。对于地狱无量无边的痛苦,不得不心怀恐惧;而于求生极乐世界九品莲华的净土法门,不可不努力修行。’说完之后,命令弟子们高声念佛,自己则向西方顶礼而往生。当时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华幢盖,从西方而来,天乐充满了整个虚空,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这些感应的瑞相传闻到了朝廷,皇上于是诏令将昙鸾大师安葬于汾西(今山西平阳)的文谷,于当地建立塔寺和纪念石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齐 慧光
  慧光。居住洛阳。曾著《华严经》、《涅槃经》、《十地经》等经典的注疏,微妙穷尽地披露权实二智的义理。有一天得疾病,见到天人大众来迎接,慧光说:‘我所愿求的,是归向极乐世界啊!’说完之后不久,西方净土的化佛,充满了整个虚空,慧光说:‘唯愿我佛慈悲摄受,满我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的本愿。’随即弹指而入灭往生。(佛祖统纪)
  北齐 道凭
  道凭。俗姓韩,山东平恩人。年十二岁出家,通达贯摄各种经论,到处参访各个大德的讲座,因此对于佛法的造诣,日渐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赵两朝年间,讲《涅槃经》、《华严经》以及各种戒律、论典,眼睛不用依著经文读诵,就能够透彻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时常福德、智慧两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双足,以乞食生活来度日,并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齐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于河北邺城西南的宝山寺往生,时年七十二岁。临命终时,佛光照耀充满整个屋子,芬芳的异香弥漫于庭院之间。(续高僧传)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门修习方等、普贤等忏法,追随投靠恩光、先路两位禅师,后来游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个叫孟寿的道士,发心归依三宝返邪归正,施舍自己所住的道馆,改建为寺院佛塔。后来等到慧命法师将要到达仙城山之前,孟寿在神志恍惚如梦似幻的情况下,见到鬼神大众严肃地守卫在他原有道馆的两旁。醒后不久慧命法师就到了,因此孟寿又舍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为善光寺,并以此寺院供养奉事慧命法师,渐渐地众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没多久之后,慧命就辞别仙城山回到原来居住的山林。当时有一位叫法音禅师的人,与慧命相识而且极为亲近熟悉,两人一同到长沙果愿寺能禅师的地方,修学禅定。
  后来两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当时慧命与法音,都已经自知命终往生的时间,两人携手于松树林下,相视而笑地说:‘就在此处,正可以终老一生!’侍者最初听到,并未了悟他们所说的意思。不满十天,两个人同时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这时大家都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慧命随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众当中有人梦见天人从天降临,幢幡鲜明亮丽显耀在辉煌的日光之中,又听到房舍之间有清晰的音声唱言:‘善哉!’内外到处充满奇异的香气和美妙的乐声,大家所听闻的音声和熏染的香气,都是美妙缤纷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后,法音禅师也在这个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个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时所显现的感应瑞相,也和慧命一样的殊胜感人,两人当时都是三十八岁。后来徒众们就在这颗松树下,叠砖建塔而为坟墓。(续高僧传)
  北周 静蔼
  静蔼。俗姓郑,河南荥阳人,少年时到寺院游玩,看到描述地狱种种状况的变相图,内心非常恐惧,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脱生死,于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禅师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受具足戒,严格护持戒律威仪,并通达贯彻各种经论。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门,凡是蚕丝绸缎华丽彩绣的衣服,和由众生皮革所制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终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将要消灭佛法时,静蔼法师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递书面的文表,为佛教论理申诉,当面反抗皇上的圣旨,请求皇帝不要消灭佛教。但是他的申诉抗议,终究不被武帝采用,因此静蔼就携带著门徒,进入终南山隐居。后来又潜藏到太一山的锡谷当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阐扬大乘佛法,他有许多的撰述著作,都隐藏在岩石洞穴之中。
  静蔼悲悼佛陀伟大的佛法已经沦落荒废,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既然无益于这个世间,我准备要舍弃身命,往生极乐世界。’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另一个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点上来。侍者离去后,静蔼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亲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铺在石头上面。又把肠子拉出来挂在松树的树枝上,五脏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脚、头部和脸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后再以刀割下心脏,捧著心而命终往生,当时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时年四十五岁。侍者隔天早晨到达山洞的时候,只见到静蔼还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时一样,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师的骨骸之间并没有遗留任何的血迹,只见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涌出,凝结于石头之上,又看到用手书写的偈颂遗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诸位有缘人,无论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应当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转的念头,若生退转之心者,则将失去种种善根利益。我以三种因缘要提早舍此身命。第一个是,我觉悟到此身有无量无边过患的缘故。第二是,我无能护持佛法的缘故。第三则是,我想要速得见佛的缘故。’
  其偈颂曰:‘无益的色身,不但浊恶不净,而且又烦恼人们去为他奔波劳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将它铺于枯石之上,毁损身体而将它散挂在山岩的松树枝头。无论天、人、阿修罗、山神树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见到我舍身命的人,祈愿让这一些众生,凡是见到我骨骸的,其无明烦恼的大船,皆能覆没消失。愿令众生,凡是听闻到我舍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觉究竟圆满。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一切禅定念力,多闻智慧总持佛法。我此报身一旦消灭,则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间,我曾往来的小径,不久就会埋没了踪迹,原本就寂静的山洞石室,则更将无声无息不见人烟。愿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给一切禽兽,乃至昆虫,凡是食我肉、饮我血的一切众生,皆能善根充满、福慧具足。愿我未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济度一切有情。
  诸有缘人应当觉悟,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色身,本来就不清净。身体的下半身,是个屎尿充满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净之物,就如同残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厌恶,臭恶得令人不敢瞻视观察,此身是由一层薄皮包藏著脓血,尘垢染污弥漫涂满了全身上下。此身恶臭污秽,犹如死狗的尸体。此身是由六根六尘虚妄和合而成,而不是从其他的鬼神梵天创造而产生。应当观察这个恶臭的身躯,终究是被无常所囚困系缚,不得自由,无论进退来去行住坐卧,都总是不免遭受无常之苦。死亡之后如果遇到蝼蚁昆虫,则此身难保。凡是执著身命的人,此生必无所得,终究失去一切。命终之后,不免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终归化成腐肉虫蛆。
  无论天人男女、好丑贵贱,必定为死神之火所焚烧,暂时见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电光火石般,刹那幻灭了不可得。死亡侵扰了所有一切的众生,是种种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视此身如仇敌,誓愿断除这个生死的根源。此身无可爱乐,具足种种烦恼,就如同充满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虚幻地围绕而成,百千病苦居于其中交缠困扰。凡是有三界形色执著的众生,终究必定众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渊,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热烦恼,有种种无量的过失缺陷。
  此身本来就没有我可主宰,因为一切都是业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无实体的情况下,众生却颠倒计度妄想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虚幻无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坚执贪恋不舍的。由于众生久远劫来无明迷惑、颠倒妄想的缘故,因此而隐藏了本来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净自心。虽然自以为在长养色身,却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尸一般毫无可乐。无量劫来我们早已弃舍转换过百千万亿不净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饮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样浩瀚无边。过去死去的尸骨堆积起来,有如须弥山那么高,而将来要受的生死,更是几倍于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轮回当中,根本毫无所谓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劳地蒙受艰难辛苦而已。
  我对众生既没有丝毫帮助,对佛法的衰微又于事无补,因此忍痛舍弃布施色身,希望舍身的功德能无量无边,以期能够誓不退转于佛道,永远出离于四生的苦痛深渊。当我舍此污秽浊恶的身形之后,期愿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于一念间莲华盛开,化生于阿弥陀佛面前。速得亲见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贤圣海众,永远辞别三途之中无量的苦难,于佛的菩提正道决定得不退转。即刻获得五种神通,自由自在飞行无碍,于宝树间饱餐正法,究竟证得无生法忍。既能悟入清净法身的解脱自在,同时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断灭舍弃三界的众生,以消灭魔道护持正法为首要目标。速得超登于十地菩萨的福慧圆满,神通变化无有边际,德行具足四无所畏,号称如来大觉法王。
  期愿舍弃此身之后,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净自在,更回入种种六道众生之中,随顺因缘地在能够利益有情之处,护持佛法救度众生。大众应当要知道,世间所有的业缘终归灭尽,一切有为的造作亦复如是,就如同梦幻泡影般地刹那幻灭。三界之内悉皆无常,时时令我们不得自在。一切的众生,无论是他杀或自己死亡,终究还是归于三界轮回的无常法里,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乐于居处的地方,大家应当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缘既然合会聚集如此,所以我的业缘也当灭尽于今日。’(续高僧传)
  隋 昙延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济县)。年十六岁出家,游历参学于各个讲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经著述《涅槃大疏》,当著述完成之时,注疏的卷轴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异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为他建立寺院于京城西边,名为“云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间(西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职为僧统,以统监全国僧尼的事务。隋文帝开皇初年(西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赐令主持延兴寺。开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终,时年七十三岁。昙延平日以西方净土为正观,语默动静之时,皆能专注忆想西方阿弥陀佛而坚定不移,就如同处在甚深的禅定当中。其遗嘱命令以自己身体的骨骸血肉,布施给一切的禽兽。示寂往生时,寺院附近有一个叫任金宝的人说:‘我看见天空中有幢幡伞盖,排列成两行队伍,在昙延法师的前面作为引导,这个队伍从延兴寺一直到达山的西边。’(续高僧传)
  隋 道喻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开觉寺,持念阿弥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后来在禅定中见到佛,佛问他:‘你建造我的身像,为何那么小呢?’道喻回答说:‘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说完之后,便见佛身广大遍满了整个虚空,佛告诉他说:‘你应当去澡浴清净,等到天上的明星出来时,我就来迎接你。’到了约定的时间,果然见到阿弥陀佛前来相迎,此时光明照耀充满了整个寺内,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当时为隋文帝开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净土文)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于仰慕慧远大师过去一生的德业,因此入庐山,学习净土法门。隋炀帝大业初年(西元六○五年),讲完《观无量寿佛经》之后,即示现疾病。临命终前见到鹦鹉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于是告诉弟子说:‘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后随即命终往生。(佛祖统纪)
  隋 登法师
  登法师。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兴国寺讲《涅槃经》,凡是来听经的人,一律都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往生,临命终时异香满室。等到出殡那天,虚空当中香云遍满,覆盖了整个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河南颍川人。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云烟,回旋环绕在自己的心怀之间。等到诞生的时候,屋内突然光明照耀清净明彻。生下以后,眼珠有两个瞳仁,每当睡眠时必定合掌,坐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纪稍大时,凡是见到佛菩萨形像一定顶礼跪拜,遇到僧人则心中虔诚外表恭敬。到了十八岁,投靠湖南湘州果愿寺的法绪法师出家,专门持诵《法华经》,并且通达律藏。个性好乐禅定的喜悦,后来前往山东光州的大苏山,礼拜追随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见到智顗就说:‘过去你我同在灵鹫山一起听闻《法华经》,由于这个宿世的因缘,使你今日又来此处相遇。’慧思禅师接著就为他开示普贤行法的道场,并为他解说四种安乐行。智顗于是安住在大苏山修习法华三昧。才经过三个夜晚,当智顗读《法华经》,诵到药王品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的执碍豁然开朗,内心寂静入于禅定,智慧明了清净觉照,体悟了《法华经》的玄义,通达贯彻诸法实相。
  陈朝废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于瓦官寺,广大普遍地宏扬禅法。陈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临海的天台山,结茅庵于北边的山峰而居住在那里。没多久即奉皇上的诏命进入京城金陵。陈朝灭亡后,前往庐山去,后来又周游荆州、扬州(湖北、江苏)一带。隋文帝开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后后总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尊,亲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万四千名僧人。用钱赎取的捕鱼网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鱼场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们改成放生池,并且上书于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严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网捕各种众生。
  智顗法师高尚的德行,不但令护法龙天致敬赞叹,无数的僧俗大众都服膺遵从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扬而大大兴盛起来。当时的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归依于智顗求受菩萨戒,尊奉敬称智顗法师为“智者”,因此后人称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曾经著述《净土十疑论》,其最后一篇,开示说明“欣厌”两字的意义。其文章说:凡是想要决定得生西方净土的人,如果具有两种“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国。那两种行呢?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何谓“厌离行”?凡夫从无始劫以来,为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牵缠束缚,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受尽一切种种的痛苦,从来就没有厌离五欲六尘的心,所以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因此之故,我们应当常常观察这个色身,里面充满了脓血屎尿,一切浊恶之物从身体的孔窍流露出来,染污不净臭秽不堪。《涅槃经》说:‘这个包藏种种臭恶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痴无明的罗刹恶鬼,居住在这个身城里面,有那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喜好爱乐这样的身体呢?’又有经典说:‘这个身体是所有众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浊恶而不清净,系缚背负了各式各样的毒瘤脓疮,根本毫无益处,乃至诸天的身体也是如此不净和无益。’
  因此,凡是修行净土的人,不论是步行或静坐,不论睡眠还是清醒的时候,都要常常观照这个色身,唯有痛苦毫无快乐,对于六道的生死轮回,深深生起厌恶出离的心。纵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断除,也要渐渐地生起厌离的念头,并且对于这个色身要作七种不清净的观想。
  第一,观照这个爱好淫欲的色身,是从贪爱烦恼所生,这是根本上种子的不清净。第二,这个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这是受生之处的不清净。第三,这个色身,怀孕时住在母亲的胎胞脏腑之中,这是住处的不清净。第四,这个色身在母胎的时候,只饮母亲的血液,这是饮食的不清净。第五,这个色身怀胎十月期满之后,从产道中生出来,这是初生之处的不清净。第六,这个色身,表面以一层薄皮覆盖在上面,而里面则脓液污血到处充满,这是整个身体都不清净。第七,这个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后浮肿膨胀腐烂败坏,这是究竟归于不清净。
  观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恶,那么观察别人的色身,也是一样的。因此能对于所爱恋的欢乐境界,男女的色身形体,深深生起厌恶出离的心,常常能够观照它们是不清净的。能如是观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烦恼自然而然渐渐减少。又必须发愿:愿我永远脱离三界杂食,以及臭恶污秽脓血不净的地方,远离沉溺五欲男女的色身,愿我获得安乐国土清净法性所生之身。这就是“厌离行”。
  其次,所谓的“欣愿行”,又分为两种。第一,先要明了发愿往生净土的意义和目的,第二,观察彼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状况,然后发起欢欣喜悦之心,发愿往生安乐国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于是我们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没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处在五浊恶世,烦恼境界强大炽盛,自己尚且要被业力所系缚,沦落沉溺于三途的苦海当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数劫之内无法超脱。如此六道轮转不停,无始劫以来未曾暂时休歇,我要到何时才能救度苦难的众生呢?为了救度众生,我应当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诸大菩萨,若能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浊恶世之中救脱众生。所以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当中说:‘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则是摄受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心。’
  另外,《往生论》又说:‘期愿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两种行,(一)、必须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须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正法。何为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门,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远离我执妄想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门,誓愿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远离不愿利益安乐众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想要给众生快乐,远离只求恭敬供养自身的心。
  若能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则能得到三种随顺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追求种种的享受快乐。因为菩提涅槃是无贪染的清净处,如果只为自身求安乐,则这种贪爱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会障碍进入菩提涅槃之门。因此“无贪染的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二是“安清净心”,是为了救拔众生的苦难。因为无上菩提是究竟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的众生,令众生远离生老病死苦,即是违背菩提大悲门,因此“安清净心”,要利益安隐众生,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三是“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乐之处,若不作愿发心令一切众生证得究竟常乐的境界,则是遮障自他进入菩提涅槃之门。因此“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证得究竟常乐,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
  这个既能自我觉悟又能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够得到呢?这就要靠著因为得生清净国土、常不远离诸佛世尊、亲闻如来说法而证得无生法忍之后,才能够在生死流转的浊恶国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难众生。如此则能够慈悲智慧圆融具足于自己内心,不离禅定而时常生起度化众生的妙用,随意自在变化无碍,这就是菩提正觉的心。以上就是愿生净土的意义和目的。换言之,就是发菩提心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净土。
  第二内在生起欢欣喜悦发愿求生极乐净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心,而发起种种观察忆想,思惟缘想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或圆满报身等,全身金色清净光明,具足八万四千种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种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恒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摄取一切忆佛念佛的众生。又需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七种宝物庄严清净,具足种种殊胜美妙的快乐等等,关于对净土完整的描述可参照《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所说的。时常精进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回向布施给所有众生,愿共一切的众生往生安乐国,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么就可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欣愿门”。换言之,为了愿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而速求往生亲见阿弥陀佛住不退转;欣慕喜悦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故,愿共诸众生同登净土同成正觉。
  后来,智者大师自知教化众生的因缘将要尽了,于是前往剡东的石城寺居住,告诉弟子们说:‘我当命终于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铺设床座于东边的墙壁旁,自己则面向西方,专一心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及观世音菩萨圣号。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赞《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之后,赞叹说:
  ‘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清净庄严了极乐国土,其间有流水莲池七宝行树等美妙的境界,其实很容易就可往生到达,可是却很少有人具足清净信心、愿意念佛往生。地狱恐怖的火车相现前的时候,只要一念忏悔改过、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尚且都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何况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习,怎么会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开示教诲,以如说修行忆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弥陀佛慈悲本愿的加持力,往生净土这件事,决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时有弟子请示说:‘不知大师证入什么果位,在此命终之后往生何处?’智者大师说:‘我如果不领众教导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净(圆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损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圆教的观行即佛位)。我的师父和道友,现在已经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来迎接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说完之后就端坐往生,如同入于甚深禅定,享年六十七岁,当时为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乡寺的释慧延,听闻到智者大师迁化往生的消息之后,感怀伤痛哭泣不止,心里想要知道智者大师往生之处,因此书写《法华经》,以求大师暗中冥加指示。结果夜里梦见智者大师和观世音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慈悲眷顾地说:‘这样子你的怀疑心该去除了吧!’除此之外,灵异感应的事件一再显现,大约都是诸如此类的。(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隋 慧成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阳人,最初受业学习于十住寺,后来听闻到南岳慧思禅师阐扬佛法、教化众生的广大殊胜,因此前往归依学习。平日睁开眼睛禅定静坐,从夜里一直坐到天亮。南岳慧思禅师指示他修习方等、观音、法华,以及般舟等种种三昧,以消除宿世的业障。慧成依教修行三年之后,证得了“解众生语言三昧”。后来在荆州枝江(今湖南常德县东北),创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诵《阿弥陀经》,修西方净土的观想,三十年来常坐不卧。每次入定,常常见到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宝树莲台。有一天,慧成告诉门人弟子,赶紧敷设装饰殿堂台阶,我将要讲《涅槃经》。等到事情准备完毕开始讲经时,正好智者大师从玉泉寺来,因此和智者大师共同谈论佛法中玄妙的义理,谈论一段时间之后,就入灭往生。当天晚上,有人梦见慧成端坐在莲台,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统纪)
  隋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参学于南岳慧思禅师,听闻了慧思禅师所说的三观之后,深悟洞澈三观玄妙的要旨。于是辩才无碍,说法流畅如水银泻地。临命终前,告诫弟子们要精进修持净土法门。此时大众忽然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位大士前来相迎,慧命于是随著阿弥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统纪)
  隋 慧海
  慧海。俗姓张,山东清和武城人。少年时即出家入道,奉事学习于河南邺都广国寺的冏法师。听讲《涅槃经》、《楞伽经》之后,再听第二遍,就能够重覆讲述,智慧辩才过于常人,学侣门徒都非常推崇钦服。北周静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驾临来到涛浦,整修治理伽蓝寺院,庄严种种佛门的事务。
  慧海曾经以往生净土为一生的期盼,其精进虔诚极为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个齐州的僧人名为道诠,恭持阿弥陀佛的画像而来,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间所希有未见的。道诠说这是印度鸡头摩寺一位具足五种神通的菩萨,凌空飞往西方极乐世界,依照实景图绘出来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诚心求生净土的情意,于是对著佛像虔诚恳切地恭敬礼拜,此时忽然见到神异的光明照耀闪烁。慧海因此恳切勤苦地模仿描绘佛像,并且更加坚定地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终其一生时时都以往生净土为念。
  隋炀帝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诉弟子说:‘我将入灭往生。’并伸出五只手指以表示命终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里,忽然从床上起来,面向西方顶礼跪拜,然后结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时年六十九岁。慧海自年少时就非常精进苦行,到老的时候更加坚定不移,同时又以仁爱慈悲接引众生,诱导劝勉后进新学的人。他往生后,无论在家出家的徒众都感到悲伤难过,因受感化而散华供香、布施金银宝物的人多得不可计数。(续高僧传)
  隋 智通
  智通。俗姓程,河东猗氏人(今山西永济县)。天生就乐于佛道,志愿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惊异的心情下允许他的要求。十岁之后就剃度落发,虔诚恭敬地奉事师长,执事行履都非常谦冲虚心。智通平日严格持守戒律威仪,日夜精进地讽诵经典从不间断,并背诵各种经典中赞佛的重要偈颂达三千多首。后来追随俊律师和延法师学习戒律经典。智通法师曾创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赈灾救济贫苦众生。有时候也授戒说法,广修种种福德善行。
  隋炀帝大业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过一会儿即张开眼睛正视前方,有很久一段时间眼珠都不转动,好像看到什么似的,并且说:‘真是不可思议啊!’侍奉的僧人顶盖问他为什么缘故这么说呢?智通说:‘我见到了七宝幢幡、莲华伞盖、以及宫殿塔庙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时候又说:‘为什么要燃那么大的灯烛!’弟子们于是掩盖灯光令其昏暗下来。过一会儿又说:‘光明为什么更为盛大呢?’侍者顶盖回答说:‘这是师父自性清净心相的流露,师父不必觉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后说:‘我往生净土去了!’说完就逝世往生。这个时候山林大地都动摇起来,窗户都被震裂开来。当时寺里有一僧人名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梦见西边的山岭上有楼阁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飞去。(续高僧传)
  隋 真慧
  真慧。俗姓陈,陕州(今河南陕县)河北人,年轻时就厌离这个身心世间,二十岁时,前往大通寺清禅师的处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游学四方,道业也因此日日增进。后来建筑屋舍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设立七宝幢幡四柱,以供养西方三圣。常常抖擞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三圣圣像作极乐世界的观想。隋文帝仁寿四年(西元六○四年),受人召请居住于栖岩寺,平日为人清净高节谦和退让,喜欢独处爱好寂静。精进禅定礼拜忏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十月,卧病在床,可是精神气色一如平常,他说:‘我将要往生净土了,我看到极乐世界的莲华已经来等候我,又听到明亮的钟声,声音幽雅清远,也闻到奇妙的香气到处浓郁充满著。’说完之后就安然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隋 法智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种讲经弘法的讲座,无不留心去听闻学习。晚年的时候,听到别人说最直捷了当解脱生死的法门,莫过于念佛。于是跟人家说:‘我听过经典里面说:“犯一个突吉罗小罪,要经历一中劫的时间下地狱受苦。”这个可以令人相信。又听到经典说:“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我可就不相信了!’当时有一位具足智慧的明眼人跟他开示说:‘你这个大邪见人!同样是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你为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忏悔,随即在国清寺兜率台,日夜不断地精进念佛,感得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现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势至菩萨的天冠宝瓶,放大光明照触他的身体。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众告辞说:‘我往生西方已经指日可待了,你们要怎么送行我呢?’大众于是约定三天后聚会用餐。等到聚餐之后,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间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绳床上念佛,然后就安然地坐著命终往生。这时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从西方而来,整个天空光明照耀,遍满有数百里之广,江中船只上的人以为是天亮了,可是过了很久很久太阳才出来,后来才知道这是法智法师往生净土的缘故。(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隋 法喜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处参访善知识,精进修行好学不倦。年纪到了六十岁,才在山东的大苏山遇到智者大师,一听到大师的法音,就顿时证得甚深的法要。于是专修禅定智慧,也曾经修行过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只雉鸡来向他讨命,这时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鸡说:‘法师应当要往生净土,怎么可还你的命呢?’一直到后来在生病当中,才发愿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然后即至诚深心忆佛念佛,过不久,就见到西方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众前来迎接,法喜于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隋 寿洪
  寿洪。汾阳人(今山西阳曲县西北)。时常精勤持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临命终的时候,兜率天的童子前来迎接,寿洪说:‘我的心愿是期望往生西方,不愿投生于天上。’因此就命令大众一起念佛,过一会儿突然说:‘佛从西方来了!’才一说完,就即刻命终往生净土了。(佛祖统纪)
  隋 两位沙弥
  汶州(今四川茂县)有两位沙弥,不知道是什么来历的人,同一志向专心念佛。经过了五年,年长的一位沙弥先往生,到了极乐净土,见到阿弥陀佛,跟佛说:‘有一个小沙弥,和我一起修行净土法门,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净土呢?’阿弥陀佛说:‘由于他劝导你,你才发心修行念佛。你现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进修行净土的功业,三年之后,你们两个当一同往生来到我国极乐世界。’三年的期限一到,两位沙弥都见到阿弥陀佛与菩萨圣众,从西方而来接引。这个时候大地震动,天华从虚空中散落飘舞下来,两位沙弥即于此刻同时往生。(佛祖统纪)
  唐 善胄
  善胄。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间县一带)。年少出家,智慧聪敏领悟力强,常常参与讲经的法会,尤其善长精通于《涅槃经》,曾多次摧破折伏讲经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远法师,居止于京城的净影寺。远法师命终后,奉皇上的敕令在净影寺作为研究《涅槃经》大众的导师。隋炀帝大业年间(西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国广泛地遴选大德高僧,善胄即被选上。善胄虽然一再地开设讲经弘法的讲座,而私下却时常暗自地修行净土法门,别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风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后来疾病忽然减轻消失,恢复到平常的状况,善胄说:‘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结束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六二○年)三月,疾病危急,告诉门徒弟子说:‘我一生一世坚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弥陀佛,根本不用疑虑担心我不会往生净土!’于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扫屋舍殿宇,烧种种香恭敬等待。这时善胄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并告诉侍者说:‘赶快安置高座,阿弥陀佛驾临了,我善胄今日才知道忏悔惭愧以往的恶业。’说完就这样端坐合掌,过了很久之后,才躺卧下来,并且说:‘刚才阿弥陀佛来的时候,你们见到了吗?我现在要往生去了!’才说完就命终往生。(续高僧传)
  唐 道杰、樊绰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离世间的志向。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将二十岁时,投靠莹法师剃度落发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东青州何记论师之处,听讲《成实论》。何记论师入灭后,就周游齐土(山东一带),到处搜集探索研究论学,多次开设弘法的讲座。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从事文字讲说,而对于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却迷茫不知。至于说到要开启智慧,如果没有禅定的能力,那是很难启发的。’因此决定停此讲说,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禅师学习禅坐,深入思惟诸法缘起的甚深义理,被真慧禅师赞叹为利根器的人。
  道杰法师生性淡泊,沉默寡言,远离钱财,饮食清简。无论遇到痛苦或快乐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缚牵挂。晚年为栖岩寺僧众的寺主。唐太宗贞观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于麻谷的山上,时年五十五岁。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区,有一位名为樊绰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毁灭佛教时被迫还俗的僧人。虽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参访寺院道场,道杰法师也很器重他。在道杰往生之前樊绰早已经先往生了。樊绰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两人同时都梦到父亲凌空而来,跟她们说:‘我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现在知道道杰师父将要命终,因此特地随著佛一起来迎接师父往生净土。’说完就向栖岩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杰正好生病停止讲经,临终时,道杰见到樊绰伫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闻到奇妙的香气,也都听到天乐鸣空的声音。(续高僧传)
  唐 灌顶
  灌顶。俗姓吴,浙江临海县章安人。才生下来三个月,就能够称念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七岁时,入摄静寺出家。陈后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三年),拜见智者大师于修禅寺,禀受大师所教的止观法门。经过长时间精心努力地研讨推究,后来蒙受智者大师的印证认可,因此而成为智者大师随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师身旁所听闻到的佛法,都能够领解体悟。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入寂往生之后。灌顶于是宣扬智者大师的遗教,勤修禅定智慧,每次静坐诵经,常常有天华从虚空中飘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摄静寺讲《涅槃经》的时候,一群强盗突然而来,到了寺院门口时见到布幔旌旗到处布满,遮蔽了太阳,还有许多身长一丈多的神兵神将,侍卫在寺院门口,强盗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惊吓畏惧得四处溃散。唐太宗贞观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终于国清寺。最初示现疾病时,室内散出奇异的香气。等到临命终,灌顶命令弟子们说:‘你们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将要去了。’说完忽然起来双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么似的,接著称念三次“阿弥陀佛”,容貌脸色显得非常愉快,然后躺卧下来而往生。往生之后,头的顶部仍有温热,持续了一整天,时年七十二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谦卑自己奉事他人,对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礼,从不推辞抱怨一切的艰劳辛苦。凡是看到别人的僧服破旧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干净,然后加以缝纫修补。每到夏天天气炎热时,则脱去衣服坐在草丛之中,以自己身体的血肉布施给一切蚊虫。整日精进持念佛号,数目多得不可计算,坚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进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间断中止。等到业报将尽的时候,看到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来迎请,僧藏都不愿意跟随而去。不久之后僧藏告诉大家说:‘我刚才往生西方净土去了,见到了诸上善人,并且看到散落的香华遍满虚空’说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传)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风采神韵清明澄澈,天资聪慧悟解力强,宛如宿世所成。归依投靠灵裕法师出家,专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经在寒陵山寺讲《华严十地论》,一直讲到夜里,天色昏暗而没有烛火。道昂于是高举手掌,掌中立即发出奇异的光芒,光明彻照了整个大殿寺院,大众都感到惊讶怪异,道昂说:‘这种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来就时时具有,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时专意系念于西方净土,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来在报应寺,自知往生的时间快到了,预先告知有缘的人,八月初当来此地告别。
  到了约定的时候,身心没有丝毫的痛苦,并且问旁边的人用斋的时候到了没?然后升上高座,这时香炉中发出奇异的香气,道昂于是引领四众弟子受菩萨戒,说戒时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令听闻的人都神情感动、虔诚恭敬。此时道昂举目向上而视,看到诸天大众缤纷繁多地居于虚空,丝竹管弦等美妙的天乐交相地演奏出来,音声清新辽阔幽远而响彻云霄。道昂因此告诉大众说:‘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愿也,我常虔心祈愿往生净土,为何此愿不能完成呢?’才一说完,天乐即刻向天上飞腾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时接著马上就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香华伎乐,充塞了整个虚空,犹如美丽的云彩一样,腾空飞涌而来,回旋环绕在大众的头顶上空,在场所有的大众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说:‘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现在西方净土的祥瑞圣相前来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说完,只见香炉从他的手中坠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岁,当时为唐太宗贞观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续高僧传)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灿,俗姓朱,吴郡(江苏)人,梁朝散骑侍郎(官名)朱献的孙子。天生资质过人,八岁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师而为其弟子。周遍游历各个名刹道场,开演宏扬佛教经论。陈朝灭亡时(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岩洞深谷,达三十年之久。后来因为躲避兵乱才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请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净业三福,修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妙观。总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侣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里念佛修行,每个月集会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将近超过十年。
  到了唐太宗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十月,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手里执持宝瓶,向前跟智琰说:‘我就是无边光,将来在西方净土所谓的功德宝王,就是我。’智琰于是告诉寺院的大众说:‘无边光,就是大势至菩萨。功德宝王则是大势至菩萨成佛的名号,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家乡了。’接著就在当天晚上逝世往生,时年七十一岁。(佛祖统纪。虎邱志)
  唐 等观
  等观。俗姓孙。富阳(今浙江杭州西南)人,于智者大师之处学习一心三观。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诵《法华经》。唐太宗贞观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请等观去讲经演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饰的人前来,告诉等观说:‘弟子是皋亭庙的庙神,昨天法师从敝庙前的庭院经过,正好弟子出外巡视游境,没来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启程远来,专门向法师求取戒法。’等观于是燃香,为他授菩萨大戒,庙神因此礼谢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观先沐浴更衣,然后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称念西方三圣的尊号,以及智者大师的名号。各称百余声之后,再一次地为弟子们说一心三观的法门,说完后就命终往生。(佛祖统纪)
  唐 道绰、道抚
  道绰,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岁出家,专门学习教理经论,又师事瓒禅师学禅法。后来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个道场是昙鸾大师过去所建立的。道绰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师净土法门的修行功业,于是专心一意澄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坐的时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亲见西方净土殊胜的瑞相,又见到道绰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鲜丽犹如七宝山之高大,其他还有种种的瑞相感应,没有办法全部地叙说。
  道绰曾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凡是听讲的人,都各个持著念珠,称念佛号,念佛的音声好像潮汐海浪一样壮大,有时等到讲完经大众都散去后,佛号的音声仍然回响充满在山林深谷之间。道绰平日激励劝发众生修行净土法门,讲说的义理通达透彻,如清泉流水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常劝人们收摄思虑停止攀缘,一心一意忆佛念佛。著有《安乐集》二卷,远则总摄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的思想,近则贯通慧远、昙鸾两位大师的文句,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为当时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果报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同时又见到化佛遍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虚空中飘散下来,大众都满怀欣喜地抬头仰望,并绝口赞叹其不可思议。道绰自此以后因精进修行感得的色身体力愈来愈强健,容貌颜色也更加光彩焕发。无论出家在家闻风向往而来的信众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纪八十多岁时才往生。
  当时有一位名为释道抚的僧人,和道绰同一志向求生净土,两人每次相见,必定以同生净土为彼此互相的期许。道绰往生三日后,道抚听到消息则说:‘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僧炫、启芳、圆果
  僧炫。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进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经学习过的经论都能完全通达,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违背。一直到了九十六岁时,见到道绰禅师所著的《安乐集》,听闻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才回转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于恐怕年岁已高寿命将终,因此日夜精进礼佛一千拜,念佛八九万声。在五年的期间内,一心精进毫无懈怠。后来得病,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已经来了,亲授给我熏香的衣服,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排列引导在前面,化佛遍满整个虚空,我将要去了!’说完之后就命终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气到处充满而不散去。
  当时有启芳、圆果两位法师,亲眼目睹这件殊胜的往生事迹,于是一同到甘肃蓝田县的悟真寺,以一个夏天为期限,称念阿弥陀佛。两人一起折一段杨柳枝,放在观世音菩萨圣像的手中,祈祷说:‘如果我们可以往生净土的话,但愿这段杨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时间一到,杨柳枝反而更加鲜绿青翠,启芳、圆果两人因此满怀喜悦地互相庆贺,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观想称念佛名,专心一致精进不舍。
  经过了五个月之后,有一次在观想中,觉得自身到达了七宝莲池,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在两个极大的七宝莲华之上,大莲池里有成千上万的各色莲华充满其中。此时,阿弥陀佛乘坐著一个最大的莲华,从西方而来,虚空之中充满光明,映照了整个世界。启芳、圆果两个人赶紧礼拜阿弥陀佛,并问说:‘娑婆世界阎浮提的众生,依照经典所说忆佛念佛,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里吗?’阿弥陀佛回答说:‘不要怀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国啊!’同时又听到释迦世尊和文殊师利菩萨,称扬赞叹《法华经》。而在莲池前有三层七宝的阶梯,第一层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层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层则只有出家僧人。这些人说:‘我们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经往生到此极乐净土来了。’启芳、圆果两人出定之后,即详细清晰地告诉他们的弟子以上殊胜的经历。(宋高僧传)
  唐 普明
  普明。俗姓卫,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安邑人,年十三岁出家,周遍游历各个讲席,隋炀帝大业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进入大禅定道场,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于山西蒲州的仁寿寺。每天固定课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经》二十遍,六时礼拜忏悔,并将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终其一生都如此精进修行。总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龛有数十尊,书写《金刚般若经》,约有一千多部。讲《涅槃经》八十多遍,又讲《摄大乘论》、《胜鬘经》等种种经论不计其数。年八十六岁时,命终于所住的寺院。(续高僧传)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临清人(即今山东临清县),年十六岁离家,十九岁剃度,隋文帝开皇年间(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观机教化众生。平时严持戒律,每天以礼拜忏悔为日常功课,并且持诵一万五千佛名。隋炀帝大业年间(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灵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业,常有许多的殊胜感应。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会昌寺,在寺院西边建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整个夏天常行不坐。曾经为了停止口业,因而三年不说话。有时也为了行常不轻菩萨之行,而普遍地礼拜七众弟子。断绝了一切世俗的妄想,专心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坚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终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时年六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慧满
  慧满。俗姓梁,雍州(陕西一带)长安人。七岁就出家,精明谨慎持守威仪,到处游学讲经于四方,唐太宗贞观年间,奉皇帝的敕令居住于宏济寺,专门宏扬戒律威仪,奖励劝导僧侣徒众奉持戒律。曾经发愿往生净土,时常以供养僧人洗浴为事业,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将命终。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归还常住,端身正坐于绳床之上,并召集寺院大众,与大众诀别,然后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五岁。(续高僧传)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鸣条人(今山西运城县)。年少时即与道杰法师齐名,两人常常相携一同到处参学访道,一起游历学习于各个讲座之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元六○八年),道杰法师停止讲经,神素则继任他的讲席。神素曾讲《阿毗昙》、《成实论》共六十余次讲座。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栖岩寺,贞观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终于山上,时七十二岁。
  神素一生所从事的修行,是专门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临命终那一天,他召集了大众与大众告别,端正身心结跏趺坐,命令大众读诵普门品两遍,而神素则在旁一心静听。接著并自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五六声之后,又指示由一个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庄威严地正身静坐,弟子就近仔细一看,原来已经往生了。当天晚上,仁寿寺的智宽法师正好在夜里静坐,仿佛间好像见到神素来告别,嘱咐他要护持正法,以报如来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经入寂往生等事。(续高僧传)
  唐 明瞻
  明瞻。俗姓杜,恒州(河北正定县)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脱尘世的志向。年十七岁时,中举人,由州县推举入京城去参加进士的殿试,明瞻不愿意去,而前往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说法的讲座。唐太宗贞观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诏进入京城皇宫的内殿,升坐皇帝的宝座,接受供养用斋之后,广泛地谈论贤明君主统御国家的治世之术,应当以慈悲心救护天下苍生为最重要的目标。皇上听闻之后龙心大悦,颁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等六个斋日,一律断绝屠宰杀生,并且在军队兵营所在之处,广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则把自己所受到的供养财物,每年斋僧千人,并书写大乘经论。后来进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隐居。晚年坚定心志于往生极乐世界,有人讥笑他年纪太大恐怕来不及了,明瞻则回答说:‘只要具足真实信愿,临终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业、可以见到阿弥陀佛,那么我具足信愿必定可以往生净土,这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时候到了。就到京城的兴善寺设立斋会辞别大众,当时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都参加了这个斋会。明瞻并在当天返回智炬寺,专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诚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诉侍者说:‘阿弥陀佛来了。’过一会儿又说:‘观世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也来了。我在《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中,成就了第十二观,即作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的观想,其余的观法则尚未完成。今天见到殊胜的瑞相,应当是要往生了。’说完后即满心喜悦地合掌然后往生,时年七十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元会
  元会。字怀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东)樊州人。年十二岁时,欢欣喜悦地舍离俗世,出家于海觉寺,成为总法师的弟子。落发之后,常常参加讲经的法会,专一心意研究《涅槃经》,对于《涅槃经》的义理既能了解体悟,又能通达明白地注释贯通,并著作《涅槃义章》四卷。当时新建的慈悲寺,迎请元会为寺院住持,元会于是在那里演说宏扬佛陀的经教,普遍接引后进的学子。
  唐太宗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诏请居住于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讲经的事业,专修禅定。曾经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以手托举著他,因而建造阿弥陀佛圣像,一心系念勤作观想,夜里则常坐不卧。贞观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前来迎接,然后舍报往生,时年五十九岁。(续高僧传)
  唐 慧璇
  慧璇。俗姓董,少年出家于襄州(今湖北襄阳)。北周武帝灭法之后,向南进入茅山居住。接著经过栖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县),凡是听闻各种经论的演说,皆能契入幽深的义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于寺院位在山顶,每日必须挑水上山非常辛劳,因此想要迁移到其他寺院。
  当天晚上就梦见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长约有一丈多,顶礼慧璇说:‘奉请法师居住在此,并常常演说大乘佛法,不必去挂念思虑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虽高却没泉水,不能利益众人。而大乘经典,犹如广阔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讲说大乘佛法,则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宝充满光明,眷属众多而殊胜,饮食丰富而盈满。但是如果忆念小乘,则前述的种种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愿法师以广大的心量,来受持宏扬大乘佛法,不要辜负了众生的期望。法师如果需要水源,这个很容易,下个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现今就往剑南(今四川一带)的慈母大泉请一位龙王去了。’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到了下个月七日的初夜,突然刮起大风,从西南方吹过来,然后雷声震动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续不断,一直到天亮为止。第二天,只见到寺院北边的低洼处,充满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净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众都互相庆贺,因此决定常住于此地。慧璇平日内心以慈悲教化为怀,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阵子之后,无论出家在家都对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里见到山神告诉他:‘法师您不久之后,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讲完《盂兰盆经》之后,收起双手抱拳说:‘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须全部散尽,如果还有丝毫的东西,都施舍给十方僧众,以及贫穷孤独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众生。’说完之后,即命终于说法的讲座上,时年七十九。(续高僧传)
  唐 明浚
  明浚。俗姓孙,齐人(山东一带)。平日以诵《金刚经》为功课。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毙,而心脏尚有暖气。满一个时辰后又醒过来,说:‘我最初看到两位青衣童子,带领我到一位王公的处所,问我一生造作什么善恶业?我回答说:“我专门持诵《金刚经》。”那个王公说:“功德不可说,法师可以再回去持诵,满了十万遍之后,明年必定可以往生净土,那时弟子我就不必再请你来此地相见了。”说完后就命令两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以后更加倍地精进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终,寺院大众都闻到奇异的香气。(续高僧传)
  唐 善导(莲宗二祖)
  善导。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绰禅师的净土九品道场,欢喜地说:‘这真是进入佛法的入门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门,迂回艰困难以成就,唯有此净土法门,可以迅速地超脱生死轮回。’于是诚恳老实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断地礼拜读诵。不久之后善导到了京城,激励策发四众弟子修行念佛。每次进入念佛堂,必定长跪念佛,不念到声嘶力竭则不罢休。出念佛堂,则向人演说开示净土法门。如此修行三十多年,从来不曾躺卧睡眠。
  善导大师一生严格护持戒律威仪,从不毁犯一丝一毫。好的饮食必定供养大众,粗糙恶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养布施的所有财物,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总共有十万多卷。画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总计有三百多幅的壁画,并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灯供佛照明。无论出家在家,追随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课诵《阿弥陀经》十万到五十万遍,有的每日称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不等。在他的徒弟信众之中证得念佛三昧的,多得无法记载叙述。有人问:‘念佛可以得生净土吗?’善导大师说:‘随著你的精进念佛,必定满足你的愿求。’接著善导大师自己念一声佛号,同时则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样一一放出。(以证明念佛功德真实不虚。)
  他劝勉世间人的偈颂说:‘我们每个人都终归渐渐地鸡皮鹤发渐渐衰老,看看我们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态龙钟迟钝困难,假使让你拥有无数的黄金白玉、堆满了整个厅堂,难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残和疾病的痛苦吗?纵然任你享受千般快乐,生死无常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到来,唯有赶紧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为什么不教人作观想,而却直接教他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善导大师回答说:‘凡夫众生业障深重,所观的极乐净土之境界精细微妙,而能观的心念却极为粗糙,既然心识掉举精神散乱,那么观想就很难能够成就。是以释迦世尊大慈大悲怜悯众生,直接劝导众生专心称念阿弥陀佛,正是由于称念佛号容易的缘故,只要能够相续不断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以终其一生的期间专意念佛,那么十人修行即十个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绝对万无一失。
  何以故?由于没有外在杂乱的因缘故。由于正念相继的缘故。由于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的缘故。由于不违释迦世尊的教化故。由于随顺佛陀所说之法如说修行的缘故。反之如果舍弃专修的功夫,而间杂修习其他法门的人,百人之中难得有一两个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个往生,何以故?因缘混杂散乱妄动而失去正念的缘故。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的缘故。与释迦世尊的教化相违背的缘故。不随顺佛陀所说如法修行的缘故。系念佛号不能相继不断的缘故。内心不能专心思念报佛重恩的缘故。虽然也在从事修行,但是常与名利欲望相应不离的缘故。喜好亲近杂乱的因缘、自我障碍又妨碍他人修行往生净土之正行的缘故。
  最近见到各方的僧侣和居士,虽然每个人在解悟和行门都各有不同,专修和杂修也有些差异。但是只要能够从今日起专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的人,十个修行即十个往生。反之,修行杂业和不能至诚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往生。普愿天下一切的众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异,并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间,专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进而不间断,一直到此生命尽为止。那么临命终时,只要前念命终,后念的一刹那间,就在极乐世界的莲华中化生,于未来无量劫恒久的时间,永受无为清净的法乐,乃至究竟成佛,如此岂不快哉!’
  又作临终正念文说:‘凡是临命终想要往生净土的人,必须要不害怕死亡。并常常要思惟我们这个色身有许多的痛苦,既不清净又常遇到种种恶缘,不断地遭受种种的困扰束缚交结纠缠。若是能够舍去这个污秽不净的色身,超脱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即可亲受无量无边的法喜快乐,解脱无量劫来轮转六趣的生死痛苦。那么,临终往生这件事,乃是令人称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脱去破旧粗恶的衣服,换上美妙舒适的上好服饰。因此我们应当要放下虚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贪著的念头。若遇到病苦,更应该思惟生死无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
  又必须嘱咐交待家人亲属,以及问候探病的人,凡是来我面前的人,只要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无益的话,和家中长短是非好坏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软爱语来安慰,为我祝福健康快乐,这些都是虚伪浮华毫无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将要命终时,家人亲属不得垂泪哭泣,也不可发出感叹悔恨令人忧愁的音声,这样会惑乱临终者的神识,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临命终者,记得忆念阿弥陀佛,坚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气尽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净土法门的善知识,不断地督促勉励求生净土,那真是极大的幸运。若是能够依照使用这个方法的人,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这是毫无疑虑的。临终死亡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须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错,又要继续经历无量劫的痛苦烦恼,那么又有谁能够来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导大师有一天忽然跟别人说:‘这个色身实在令人厌恶,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故乡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树,向著西方祈愿说:‘愿阿弥陀佛接引我,菩萨护念帮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说完,即从树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导大师的修行神异不可测,因此赐赠寺院匾额题名为“光明”。(佛祖统记。乐邦文类)
  唐 怀感
  怀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刚强坚定,精进苦行努力学习,听到经典说:‘只要用很少的时间念佛,就可以得生极乐净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怀疑而未能确信,因此前往请教善导大师,大师说:‘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这是十方诸佛真实不虚的话,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诚心称念佛名,应当会有证据来验证。’于是怀感即进入道场二十一日,精进念佛,然而并没有看到殊胜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业障深重,想要绝食断命,善导大师不允许,劝他更加努力精进。怀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后,感得阿弥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好,证得念佛三昧。著作有《决疑论》七卷,临命终时,见到化佛前来迎接,于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传)
  唐 法祥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县),少年出家,出家后即周遍游历各地参访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贫苦、息心寡欲,栖息居住并没有一定的处所。后来安住在扬州的大兴国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极为稳重严谨,时常坐卧在一个大的房间,把前后的门窗都打开流通,迎著风而居止安住。平时以读经为功课,无论僧俗凡是有人向他问讯礼拜的,如果经卷尚未读完,绝对不和他谈一句话。
  法祥法师以往生净土为他一生的期愿,凡是有所利益众生的事,必定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后来病得很厉害,有一个侍者名为参立,听到法祥连连地说:‘佛像、佛像!’,侍者回头一看,看到阿弥陀佛现出形像,停留在西边的墙壁上,清净光明就如同皎洁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一样,过一会儿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气和音乐充满了整个虚空,同时有一只白鹤从西方而来,环绕屋子飞行三圈,然后又往西方飞回去,过不久,法祥就命终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宝相
  宝相。俗姓马。雍州(今陕西)长安人,年十九岁出家,行头陀苦行,六时精进礼拜忏悔,经过四十多年恒常不变。每天晚上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念佛号六万声。先后曾经阅读《涅槃经》一千零八十遍,并兼诵《金刚经》、《般若经》,终其一生都是如是精进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专注一心常具正念,无论早晚都恳切专注地观想忆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到疾病严重时,仍然自我要求继续课诵念佛,终究不肯中止休息舍弃功课。临命终前交待僧俗弟子说:‘一切事务以念佛为先,不要懈怠懒惰虚度一生,将来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等待相见。’又说:‘火化并弃舍分散我的尸体,不必劳苦地盖纳骨塔写墓碑纪念文。’说完就命终往生,享年八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功迥
  功迥。浚仪人(今河南开封),专门行持普贤忏法,身体从不躺卧倚靠床上,如此精进修行达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见到普贤菩萨骑乘著六牙白象,同时大地变成白金色。晚年的时候,专讲《法华经》,每次讲到(药草譬喻品)时,天空就开始降雨,又撰写《佛地论疏》,发愿将此注疏诠释经典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注疏完成的时候,五色的异光照耀整个室内,功迥说:‘如果能够在此时乘著光明而见到阿弥陀佛,则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因此乃专心系念西方阿弥陀佛,然后绝食而往生。(佛祖统纪)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忏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有时候虽然得到一点疾病,但依旧禅坐观想没有间断。有一天,突然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现身在虚空中,过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顶礼泪流如雨地说:‘弟子何其幸运,能以肉眼亲自见到菩萨的圣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萨的圣相无法流传于世间,令一切的众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请画匠来描绘,但是却没有一个有能力可以将圣像完整地绘画出来的人。此时突然有两个人,自称是从西边京城来的,正要往五台山,他们愿意来画菩萨的圣像。等到绘画完毕之后,那两个人突然消失不见。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我现在将要往生,有谁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吗?’这时有一个小童子顶礼说:‘愿随师父一起去。’惟岸于是命令他去辞别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却以为是小孩子儿戏的话,并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进入道场坐著,然后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抚摸童子的背部说:‘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笔作偈,赞叹所画的二位菩萨圣像。赞叹完毕之后,就告别所有的弟子,然后进入道场,命令门徒弟子助念佛号,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岁,当时为周则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传)
  唐 法持
  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今江苏镇江县)。年幼出家,十三岁时,到黄梅县拜见五祖弘忍大师,亲蒙开示佛法心要,领悟了解幽微玄妙的义理。后来又奉事方禅师,为其入门的弟子。不久之后则专修净土法门,周则天帝长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终于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临终时遗命嘱咐弟子,将他的尸体暴露在松树林下,布施给乌鸦、老鹰等鸟禽以及蚂蚁等虫,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净土的信愿。说完之后就闭目往生,当时寺里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而来,幢幡内放出奇异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内,时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怀玉
  怀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宁海南九十里),一向严持奉行戒律,名节孤高超脱尘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长坐不卧,努力精进从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经读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课诵佛号五万声,并时常忏悔礼拜诸佛
  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见到西方三圣像,遍满虚空如恒河沙那么多,有一个人举著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愿要取上品金台,为什么不是金台呢?’说完之后,所有的圣像立刻都隐没而去。怀玉于是更加倍努力地精进用功,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法师头上已经有光圈了,请趺坐结手印,等待佛来接引。’过了三天,奇异的光明照耀了整个室内,怀玉说:‘如果闻到了异香,就是我的业报将要尽了。’因此书写偈颂:
  ‘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从最初修道以来已经过了十劫,而今出生在这个不净的阎浮提世界。今日我厌离这个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进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过去十劫来的修行,永远脱离娑婆世界的浊恶,归向西方清净的国土。’
  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奇妙的香气充满虚空,无量的佛菩萨圣众遍满十方,并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驾御著金刚台而来迎接,怀玉于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怀然,作诗句赞叹他说:‘我的师父只于一念之间就登入初地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国的美妙笙歌两度前来相迎,但是只有门前的老槐树知道师父的心意,低垂著树枝,只为了高挂净土莲池的上品金台。’(宋高僧传)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东莱人(今山东掖县)。唐中宗时(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经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一面探访礼拜释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种种圣地圣迹,并寻求梵文原本的经典。慧日既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厌离。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个国家、那一个地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那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到处地去请问当时印度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们,而他们全部都劝他修行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可能达到他前述的愿望。慧日听了开示之后则欢喜踊跃顶戴奉行。
  后来慧日渐渐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驮罗国。在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凡是以至诚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见到观音大士现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顶,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见到观世音菩萨在虚空中现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多,坐在七宝莲华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抚摩慧日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利益,你应当要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其他行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忽然不见。慧日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乏,但是听完这一段话之后,精神意志马上振奋起来。
  等到慧日翻山越岭向东土中国归来时,总共经过了七十几个国家,历时十八年。唐玄宗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达长安,进入皇宫,向玄宗献上佛陀真容的画像,以及梵文本的经典,皇上赐号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净土法门,倡导众生念佛而影响于当时,并著述有《往生净土集》,印刷流行于当世。唐玄宗天宝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终往生。临终之前,见到莲华现在面前,形状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圆满。(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常(敏/心)、从游弟子
  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发后,即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课诵从不停止。曾经发大誓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后来游化于洛阳,专门推崇倡导净土法门,常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此而发愿书写《般若经》满一万卷。后来想要远赴印度,去礼拜朝见佛陀一生的圣迹,以此殊胜的福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于是到了海边依附商船,从南海的诃陵国,到了末罗瑜国(今苏门达腊),准备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载得太重,才解缆出港没有多远,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吹起,商船摇荡不止,即将要翻覆沉没。商人们都争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挤排斥,这时商船的主人大声地呼唤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说:‘小船可以载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为什么呢?如果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利益众人,则是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菩提心,舍弃自己以济度他人,这才是大菩萨的行为。’说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称念阿弥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沉没,常 的身体亦没入海水中,随著念佛的音声终止之后而往生,时年五十多岁。
  常 有一个随从远游的弟子,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和他一起在念佛声中沉没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来之后,完整地陈述他们目睹的这个事件。(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学习天台宗的教法,时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动地充满净水。临命终时,见到金色的莲华从空中降下来迎接,天乐此起彼落地合鸣于虚空之间,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苏苏州人。天性刚直高洁,依止于浙江钱塘龙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获准剃度。唐肃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苏州的开元寺,结集僧俗二众共修而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懒散的人,则强行使他退出莲社,当时的人以为这种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进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会枯萎。后来神皓得疾,告诉弟子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已经显现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体换上清净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现如琉璃般清净的颜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坠落下来,神皓当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学通达毗尼律藏,平日持诵《法华经》。一生创建佛塔寺院,终身如此精进修行而不懈怠。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现疾病,八月三日天刚亮的时候,支撑著疾病专一精神,观想阿弥陀佛。就在此时忽然见到阿弥陀佛的身像现在他的面前,整个庭院开满了青色的莲华,这是从来未曾见过的美妙景况。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前来迎请,道光于是张开眼睛,弹指而说:‘但发菩提心。’五日,无数的曼陀罗华从虚空中如雨般飘落下来,五彩的云气覆盖映照在他的屋顶,然后就在此时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九岁。(宋高僧传)
  唐 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
  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著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著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庄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杖随从而行,而自己身上则穿著富贵的衣服带著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著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随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著阿弥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的相助),并凭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苦,这是第一点。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声大声地呼号,那么就可以飘然轻易地举起来,这是第四点。
  与魔军强敌兴兵作战,若是彼此实力相近,正当旗鼓相望对阵交接的时候,如果使用号角声律帮助作战,则可以用整齐的号令,产生坚定的力量,以攻破强大的敌人,这是第五点。音声和静默两者俱全,修止与作观一起并进,这个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吗?”《华严经》说:“宁愿受无量的苦痛,可以听闻到佛的音声,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乐,却听不到佛的名号。”佛的名声遥远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众生开启善行萌发善根,犹如春天的雷声,唤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树木,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时的音声呢?’
  下卷则说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法门,大略如下:‘世间一般人都说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则说念佛就是无念。因为凡是所有的心念当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念。并非令念头消灭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说令心虚无断灭,才称为无念呢?心念的本性当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当它生起就称为有念、当它消灭就称为无念。”的这种生灭取舍相呢?
  没有所念的心,这叫作“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没有所念的心,叫作“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没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这正是说明中道的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这个念佛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中的破相偈说:“虽然忆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时安住于无所著的心,应当观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么才叫作佛,以此观照摄住心念令他净念相续。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来,受想行识等四阴亦复不是如来,但离开色法也没有如来。因此,当我们忆想如来金色身时,应当知道:色法不是如来,而如来也不离色法而有,这就是诸佛世尊最殊胜而寂静的境界。如来即是以这种殊胜的教法,善巧摧灭一切的外道邪见,就好像是龙王降雨,能普遍地润泽一切的草木及众生。”这部经开示说明了,就在六度万行之中,没有一法,不是当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佛为了钝根人,说一切法本性空寂,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生起执著之见;而为利根的人,说诸佛相好庄严,因为佛知道他们能够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尘垢故。”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时,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独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净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独立高耸的金色须弥山,乃至要获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为无念。观佛的金色身须知当下即是清净实相,观我们的色身也是一样要观照当下的清净实相。因此,则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无不是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心念,当下不是平等正觉的佛心。必定不可认为离开念佛之外,还另外存有一个无念,不可以离开往生净土,才来建立一个无生。若是离开往生而另立无生,离开念佛还有一个无念,这就是根本不了解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断灭离绝是不对的,那么即一心念佛的同时,就是真正的无念,就在往生净土的当下,即是真正的无生。其义理是如此的清晰明显,就如同秋天夜里澄净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云端一样地皎洁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飞锡大师奉诏在大明宫内,和良贲法师等,参与翻译《仁王护国般若经》以及担任《密严经》校正义理的正式委员。后来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唐 齐翰
  齐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唐玄宗天宝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于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稳重不好言语,生平的形迹从不接近声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杂事。时常独处在一个房间,终日室内寂静,如同无人居住一样。一生专门研究相部律宗的义疏,对于名相义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同时他通达明了《法华经》的玄奥。曾经主持苏州湖州(即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戒坛。
  唐代宗大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进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间就见到了极乐净土清净庄严的境界胜相。因此作赞颂的歌曲说:‘澄澈的渠水,流动而漂起光明闪烁的波浪涟漪,各色莲华的清净光辉,映照显现出七宝亮丽的色彩,与我一同乘著阿弥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谁呢?’在作赞颂的不久之后得到疾病,告诉弟子们说:‘有白鹤从虚空中飞下来,盘旋飞翔在我的面前,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往生,怎么还会怀著病苦呢?’齐翰回答说:‘这个本来就无常必朽的色身,虽然是圣人也难免于病苦啊!’说完就回头注视西方三圣像而往生,时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自觉
  自觉,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县)人,少年出家于开元寺。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灵寿县的禅法寺,学习戒律和经论,精进劳苦地学习九年,对戒律和经论的理解都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县的边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捡食果实摘采野菜,每天只吃一顿饭。
  有一年大旱灾,恒阳节度使张公,听到自觉法师的精进苦行,亲自入山林里去迎请他祈雨。自觉虔诚地祷告龙天鬼神,大雨立刻应时落下,节度使张公因此非常尊重礼敬他。自觉最初时就想要铸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像,并建造佛寺,由于经过祈雨这件事情之后,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来,结果铸造了一尊高达四十九尺的观音圣像,清净相好端正庄严。同时就在这一年年尾稻谷成熟的时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觉于是在佛前发愿,期愿仰承阿弥陀佛的圣力,早日往生净土。当天夜里三更,见到两道金光,其中有阿弥陀佛从金色光明中下降,观音、势至两大士在左右随侍。阿弥陀佛俯垂金臂抚摩自觉的头顶说:‘守著你的信愿不要改变,要以利益众生为先,七宝莲池化生之处,任从你的愿望而随意往生。’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见到神人现出半身于云层中间,向下俯视告诉自觉说:‘法师往生西方的时间到了。’自觉于是举起手来表示感谢。六月十四日,就在观音圣像前结跏趺坐而往生。自觉所铸造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屡次有显著的感应。到了后周世宗显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铜像一律拆除焚毁,等到要毁此尊观音圣像时,负责拆除毁损的工匠突然死亡。后来宋太祖下令重新铸造于寺院之中。(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金刚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