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札记(四)
古诗欣赏札记(四)
陈庭平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上人困蹇驴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其父和兄三人为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嘉祐元年(1056),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嘉佑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再次路过渑池。苏辙曾经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其兄长。为此,苏轼回复弟弟写下这首和诗,这首诗即为诗人所和作。和就是对别人作的诗进行唱和。
苏辙在原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轍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憶,又是惜別。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遊』,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麼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苏轼与弟弟感情极深,当他路过分别之地,物事人非,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和诗。他跳出了单纯怀旧和思念之情,借鸿雁南北飞翔,沿途在雪泥中留下指爪的痕迹,很快又会消失的道理,阐述了人生道路就是这样,过去就让他过去吧,劝告弟弟不要“怕”要“踏”过去。这就是该诗前四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所表达的乐观思想意义。正因为如此 “雪泥鸿爪”成为了人们惯用的成语,也是著名的哲理诗句。后四句主要是应和苏辙诗中的怀旧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从前和尚死后人家把他遗体烧化,造个小塔来埋葬他的骨灰。如今只见新塔而见不到庙里墙壁上的题诗,难免有一种无奈何的情感。最后两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以提问的方式,回忆过去走过的道路如此艰难,哪怕是骑着“蹇驴”(跛足驴)还是到了目的地。其实这两句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将来。言外之意,这么多困难我们都过来了,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与其怀念过去不如奋发向前。苏轼的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观,所以在以后经历的一些磨难中并没有倒下,这种精神永远值得现代人学习。
这首诗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和人作诗,一般要受韵脚的限制,难成好诗。但苏轼这一首诗却超过了苏辙的原作,成为七律的名篇。特别是“雪泥鸿爪”涵义深刻,千古流传,因为【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旧格却泼墨直下,不作讲求。尽管是“单行入律”,诗人却作到了字面上飘逸,圆转流动,意义上二句相承而非相对,词性上也不尽相对,比常见的流水对更宽。然而行文很有气势;同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诗人不局限于格律的“本色”。】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文学大师钱钟书 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苏轼诗“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苏轼 这首诗运用“飞鸿踏雪泥”的比喻,生动活泼,踏过人生,寄意深沉,因此成为经典名作的诗篇。
注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曾枣庄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中论述:【关于苏氏兄弟诗文的优劣,历来有不同看法。苏轼说:“子由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又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答张文潜书》)这并不是什么自谦之词,而是苏轼的真心话。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洋澹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秦观《答傅彬老简》同意苏轼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陆游、周必大也有类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坐客〉诗》载,周向陆请教学诗之法,陆要周读苏辙诗。周“退取《栾城集》观,殊未识其旨趣”,后来才觉得辙诗“温雅高妙,如佳人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务观(陆游)于此道真先觉也”。】苏辙经常学习他哥的诗,甚至哥哥用错的典故,兄弟会照错。可见兄弟情义十分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