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成功说明,虚伪的最高境界是诚实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收买人心;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声情并茂、潸然泪下,以柔弱博得同情和信任;
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掩藏锋芒,示人愚钝,于聪明处装傻,给对手以安全感。
以上三条,除了刘备刘玄德之外,试问三国男人谁能做到?
《三国演义》里刘备演戏的场面太多太多了。比如:为收买赵云而摔阿斗,为了让诸葛亮安心辅佐刘禅而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为了瞒过曹操而掩藏锋芒、栽花种草,为了夺取徐州而与刘表称兄道弟……这一路数下来,真是太多了。下面,我们就捡刘备人生中比较重大的三次转折点来分析刘备如何表演,感受一下这位演技派高手的高超演技。
刘备人生第一大转折点:鱼入大海、鸟上青天
刘备曾对关羽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宵,不受笼网之羁绊也!”说的是刘备离开许都,挣脱曹操的束缚,有惊无险地脱离了虎口。那刘备是如何脱离曹操束缚的呢?不靠别的,靠演戏。
刘备在下邳投了曹操,处决吕布后跟随曹操一起回许都。在许都期间,刘备和董承等人预谋诛杀曹操。为了不让曹操看出自己的志向,刘备“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刘备种菜的这一招没能够骗过曹操。曹操为了进一步试探,请刘备去喝“青梅酒”,酒桌上,曹操说出了那句惊天劈地的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想要通过这句话来试探刘备,进一步确定刘备有没有野心。结果,刘备的表演成功打消了曹操的疑虑。刘备因为曹操看穿了自己的心迹,筷子都吓掉了。他一定觉得这下完蛋了。这时恰好响起了雷声,刘备借雷说事,轻描淡写且不乏幽默和自嘲地说了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没有了顾虑,他相信了刘备的话,所以大笑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于是借题发挥说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一个害怕雷声的男人,有何前途?曹操因此不疑刘备。还是郭嘉、程昱等旁人看得清楚,说曹操放走刘备是“放龙入海、放虎归山”,把刘备比喻成龙、虎,可惜曹操终被刘备表演所迷惑,说了句“我有朱灵、路昭二人在彼,料玄德未必敢变心。”
为什么要把“煮酒论英雄”这一节当作是刘备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通过曹操的口,刘备从此声名远播。刘备还和董承等结盟,“皇叔”的头衔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用行动确立了正统的地位。从此,刘备正式与曹操对立。所以,这是刘备人生的第一大转折点。
刘备人生第二大转折点:夺取西蜀、奠定版图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主要包括荆州大部、益州、汉中等地,征服孟获后还包括南蛮(云南、贵州的一部分),但蜀国的根基乃是益州,都城成都即属益州。益州原属于刘璋,刘备取益州,表演成分极重。刘备的目的就是夺取益州,但他让自己的这一行为合情合理。所以他从始至终都在表演,通过表演,这种夺人地盘的行为竟然成了“仁慈宽厚”的做法。且看他是怎么做的。
夺取益州,张松献图是关键一步。张松本来要把地图献给曹操,可惜曹操怠慢了张松。这个消息一定被刘备的“细作”探得,所以刘备很准确地知道张松的行程,才会派赵云来迎接。
在酒宴上,刘备故意不提西川之事。张松用言语试探,结果刘备与诸葛亮庞统一起上演了一出双簧戏,一步一步赚取张松的信任与同情。且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对话:
松以言挑之曰:“今皇叔守荆州,还有几郡?”
孔明答曰:“荆州乃暂借东吴的,每每使人讨取。今我主因是东吴女婿,故权且在此安身。”
松曰:“东吴据六郡八十一州,民富国强,犹且不知足耶?”
庞统曰:“吾主汉朝皇叔,反不能占据州郡;其他皆汉之蟊贼,却都恃强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
玄德曰:“二公休言。吾有何德,敢多望乎?”
松曰:“不然。明公乃汉室宗亲,仁义充塞四海。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通过刘备等人的表演,张松已经确定了献图的对象。
张松要走,刘备设宴送行。此时刘备仍旧没有得到地图,所以他故伎重演。一番煽情道别之后,又是“潸然泪下”。这泪一流,张松彻底被征服了。他建议刘备取西川。刘备说刘璋是我宗亲,不忍夺取。张松说刘璋太懦弱了,守不住,益州早晚要被人夺走,你不取,便宜了别人;还说了一番益州的重要性。这些刘备当然知道,可问题是怎么取呢?此时刘备终于说出了早就想说的那句话:“虽欲取之,用何良策?”此话一出,刘备的真实意图便显露无疑。此时张松已经被刘备征服。不但献了地图,还把法正、孟达拉作内应,让刘备轻轻松松就进入西川继而占为己有。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是有道理的。刘备进入西川后,刘璋手下多人劝刘璋杀掉刘备。可惜刘璋早已被刘备的演技迷惑,反把忠良作不仁。刘备干强盗之事,却要立“仁义”之名,就像俗语说的:当了妓女,还要树牌坊。
刘璋的帐前从事官王累在刘备入川前曾进谏说:“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乃心腹之大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王累把刘备看得很透彻。怎奈刘璋不纳其言。
刘璋之所以对刘备如此放心,一、他认定刘备和他是同宗,不忍加害。二、他认为刘备是仁慈宽厚的君子。刘璋忘记了徐州的刘表也是刘备的同宗,但结果怎么样呢?
刘备要取益州,但他顾虑的是别人说他“夺同宗之地”,所以他迟迟不作决定,也不明说,只是“独坐沉吟”。庞统这种聪明人当然知道刘备的顾虑。于是说了一堆大道理,把夺人城池的行为说成是“汤武之道”。刘备这才“恍然大悟”。
刘备兵不血刃,得了重镇涪关,非常兴奋,搞了个庆功宴。酒桌上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
刘备入川,名义是保护刘璋,实际是要夺西川。不然,何至于乐呢?刘备的酒后之言,和曹操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何区别?
刘备人生第三大转折点:问鼎神州、称王称帝
在前几篇里我们就分析过,刘备的人生目标是当皇帝。所以,在他有了稳固的地盘、建立起“根据地”后,称帝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称帝的事情当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来。诸葛亮很识趣地当了发起人。诸葛亮说:
“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事不宜迟,请便择吉。”
刘备进行了一番表演:
表情:大惊。
理由:“刘备虽然汉室宗亲,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
诸葛亮再劝。
刘备坚决不从。
诸葛亮降低标准,尊玄德为“汉中王”。
刘备终于“勉强答应”。
刘备的目标是当皇帝,为什么愿意自称“汉中王”而不直接称帝呢?这是有原因的。古话说“枪打出头鸟”。这时候称帝的时机还不到。刘备的“国策”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如果这时候贸然称帝,必然被曹操抓住把柄,孙权也不会同意。倘若孙曹联合,刘备危矣。刘备、诸葛亮都对当下局势了如指掌。
所以,诸葛亮提议——刘备反对——诸葛亮降低要求——刘备同意,一来一往,目的达成了,声名远播了,正所谓“名利双收”。
曹丕称帝,刘备表现出的是忧虑。他忧虑什么呢?《三国演义》上没有说,但孔明说了,孔明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这话不能从刘备嘴里说出,只能由诸葛亮等人说。所以刘备只是忧虑——为何忧虑?我本来是不想当皇帝的,但是为天下苍生计,我还从了吧!——这是刘备的潜台词。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刘备当皇帝是“被迫无奈”,诸葛亮与百官还玩了一手,把整个严肃的称帝仪式彻彻底底搞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
有人会说,这是诸葛亮的“计谋”。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太天真了。三国社会等级森严,诸葛亮作为一个大臣,如果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或者暗示,他能这么做么?他敢这么做么?
在表演水平上,曹丕差刘备太远了。
曹丕逼献帝退位。献帝没办法,只得写份诏书,“传位”于曹丕。曹丕读了诏书,乐得屁颠屁颠就要坐龙椅。还是司马懿提醒了他。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提议说:“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 看吧,还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演技高。
从刘备善于表演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启示:
1、虚伪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诚实。正所谓:假到真,虚伪到诚实。
多少年来,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诚实的人。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最虚伪的人。因为刘备已经达到了虚伪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们都觉得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我们要不就诚实做人,要不就虚伪到最高境界。
2、在掌握了充分主动权的时候。自己想要做的,让别人帮你去做。自己想要说的,让别人帮你去说。
刘备要取徐州,他从来不说,而是刘表甘心情愿把徐州让出来。刘备想要当皇帝,他从来不说“我想当皇帝”,而是底下的人说“老大我们请你当我们的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不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