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在线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

发布时间:2019-06-25 14:32:18作者:金刚经在线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 车五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第七为一切法体中二先正释次判开初文又二初明观经所依之体次明能依诸法。

  第七遍为一切法体者观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初文者正指法身为经正体诸法所依。

  ○次文中又二初略立。

  一切不出四谛。

  ○次引大经立相又四初举总明别次若然下离开具四三当知下结成能依四净名下引证能依从所依立。

  大经云佛所不说如十方土所说者如爪上土迦叶云已说是四谛其未说者应有五谛佛言无也但言是四谛有无量相耳。

  初文者以无量为能依诸法诸法无量既不出四种四谛四谛只是因果故下结中通云因果即指界内界外两种因果悉依平等无因果体若下宗中明因果者则简世间唯出世间于出世中若废权则简三从一若开权则一切俱是今论所摄无所不收。

  (△次离开具四)。

  若然广开即成四种四谛具如境妙中说。

  (△三结成能依)。

  当知苦集世间善恶因果道灭出世一切因果悉用实相为体。

  (△四引证能依从所依立)。

  净名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之谓乎。

  次引证中无住本者如前第七记。

  ○然所依下判欲判先叙所判之意意判能依。

  然所依之体体妙无异能依之法法有粗妙。

  ○次正判亦二谓教与味及下开文但略标而已准上文可见。

  诸法相待分别可知历五味分别粗妙亦可知开粗显妙亦可知(云云)略说经体竟。

  ○三明宗中二先叙来意次开章正释。

  大章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喉衿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纲维提维则目动梁安则桷存。

  初文者此中六句前二句明宗为行之要次四句明宗为行体之功初句者行若无因果何殊外人无益苦行如衿如喉为身衣之要次句者显体之要岂过因果以因果综诸行诸行依体还取于体蹊字有本作系字若作蹊者谓要路也若作系者如衣襻系于二义中上义犹强次四句者上二句立次二句释初二句中上句明宗为体功下句明宗为行首次二句释者举因果则一切行俱属因果故一乘语因果则实相家诸行可存对下二句意亦可见。

  ○次开章解释。

  释宗为五一简宗体二正明宗三众经同异四明粗妙五结因果。

  ○初简宗体中二先破非显正次私广叙旧辨非初文二初破非次今言下显正初文二先破一次破异初文二先出非。

  简宗体者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

  ○次今所下破破又二先破次结初文二先法次譬初法中三初略示正相。

  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体非因非果体即不二。

  ○次体若下破。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体。

  以二不二对辨宗体则知宗不一也。

  ○三云何下结斥。

  云何而言体即是宗宗即是体。

  (△次譬)。

  又柱梁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譬文准法可知。

  (△次结)。

  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次破异中三亦先略示。

  又宗体异者则二法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

  ○次破。

  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因果。

  ○三结。

  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准前可知。

  ○次显正中四初正显。

  今言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

  ○次释论下引证。

  释论云若离诸法实相皆名魔事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即其义也。

  ○三当知下结示。

  当知实相体通而非因果行始辨因行终论果。

  ○四而复下重简别因果不同又二先简次例先简又三先譬。

  而复偏圆有别者譬如铜体非始非终拟铸为像即名像始治莹悉毕即名像终此譬圆因果若拟器皿及其成就器皿始终譬偏因果也。

  ○次发下合。

  发七方便心谓偏因证有余无余名偏果开佛知见名圆因究竟妙觉名圆果。

  ○三若识下结。

  若识此喻不即不离宗义明矣。

  ○次例中二初以佛性涅槃为例。

  例如正因佛性非因非果而言是因非果名佛性是果非因名大涅槃。

  正因如体因果如宗。

  (△次例)。

  又佛性非当非本而言本自有之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又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实未有三十二相未来当得金刚之身以其非当是故言本以其非本是故言当宗体之义亦复如是。

  次例者非当非本如体而当而本如宗。

  (△次私广叙旧辨非)。

  远师以一乘为宗所谓妙法引文云是乘微妙为无有上私谓为破三故一待粗非妙因而不该始末。

  次私广引破古中初破远师者所明一乘但是破三之一待粗之妙则但因而非果是则在始而不该末故云不该始末况所破之三为在何教。

  龙师云但以果为宗妙法者是如来灵智体也众粗斯尽为妙动静轨物为法法既真妙借莲华譬之所以果智为宗也私谓果不孤立云何弃其因又乖文也。

  次破龙师者此经本以因果为宗龙师弃因独存于果言乖文者今经本迹各立因果以为经宗具如下引本迹二文故知乖文。

  慧观序云会三归一乘之始也慧觉成满乘之盛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什师叹云若非深入经藏岂能作如此说。

  慧观师释今无破者什公已叹今家粗许以远公弃果而存因龙师弃因而存果观既有始有盛即是两存仍非全当故亦不依何者若以法华会三归一为乘始者岂法华部无乘终耶若无终者直至道场为是何等若以澄神指涅槃者涅槃部内岂无乘始若无始者初破三修及初发心常观涅槃为是何等。

  印师云诸法实相是一乘妙境用境智为宗境无三伪故称实相也今谓加境而阙果肿不益肥。

  破印师中云加境阙果者此乃从容许其用智智通因果稍似经宗若望三法然但在因而阙于果况复加境境属于体将陪宗义肿不益肥。

  光宅用一乘因果为宗前段为因后段为果私谓二文各有因果若互存互没则害经文。

  次破光宅者正释中自立两处师弟因果。

  ○次破用权实及名为宗。

  有人用权实二智为宗私谓用权应明三是经宗三是今经所弃云何取所弃为宗。

  又师云此名妙法莲华即以名为宗妙法是佛所得根本真实法性此性不异惑染不与惑同故称妙即宗为名耳此是地师所用据八识是极果今摄大乘破之谓是生死根本。

  可见次破用名中言此是地师用八识极果者指向不异惑染不与染俱今尚破摄师摄师所破既非能破非今经宗。

  有师云常住为宗但未极上是覆相明常私谓都非经意常若被覆宗何所显常不被覆常则非宗。

  次破常住为宗者上句且与而言非我今宗所显若是所显所显非宗不覆亦非未为全当。

  有师云是显了明常与涅槃为广略耳私谓常为宗者常无因果常亦无宗(云云)。

  破次师准上可知。

  有言万善为宗但使是善皆得作佛私谓若作佛即是果何不取果为宗。

  破万善者责其弃果而取因。

  有言万善中取无漏为宗私谓太局又滥小涅槃。

  次破无漏者七方便之因果俱为我家之因何得局促独立无漏若取初住已去虽是真因而无漏之名复滥小果。

  有人言若禀斯异说各蒙益者众释无可为非闻而不悟众师无可为是一师之意唯贵在悟宜以悟为经宗大经云若有定相是生死法是魔王相佛法无定相是故如来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当知唯悟是从私谓若悟为宗乃是果证非谓行因问南指北方隅料乱又定以悟为宗是为定定何谓不定说者甚多不能具出也。

  次破悟者悟通因果仍别在真因既无的指且以果责之又破妄引大经救立不定门若诸法不定何得定悟。

  ○二正明宗中二释结释中二先迹次本二文各四初列经文次正释三定傍正四结。

  二正明宗者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

  ○次结中二先结成宗意。

  合前因果共为经宗意在于此。

  ○次所以下结示经文。

  所以经分二文论本论迹双题法譬举莲举华师弟权实总在其间也。

  ○三明诸经同异者若不辨因果将何以明此经妙宗于中三初双标次双释后双结。

  三众经因果同异者谓迹因果或同或异本因果永异。

  ○释中二先释迹次释本初文中三初通为诸经宗次大品下别示其同相因果既通而为宗者名随事立三是为下总结。

  迹因果者实相通印诸体何经不约此论因果。

  初如文。

  ○次明别示中二初通辨诸部因果次诸经下辨诸部中因果不同初又三初大品次净名次华严初大品中二初立宗次引睿师证初又二初正立宗以显别次故云下明具因果以辨通初文二初正立。

  大品明非因非果实相为体而但因为宗。

  ○次般若下示宗相。

  般若遣荡正是因意。

  (△次明具因果以辨通)。

  故云菩萨心中名般若在佛心中名萨婆若文中亦说菩萨无生无灭因获不断不常萨婆若果。

  次言通者二文俱有因果意在于因般若是因萨婆若是果。

  ○次引睿师证中又二初立因果。

  睿师序云启玄章以不住为始归三慧以无得为终终始因果也。

  ○次文中下证。

  文中亦说一切种智佛果为成般若因因正果傍无量义宣说摩诃般若历劫修行故知彼经用因为宗也。

  (△次净名)。

  净名用佛国因果两义为宗宝积具问因果佛备答因果故知双用因果为宗也。

  次净名中言宝积具问因果者净名序中云尔时宝积说偈已白佛言是五百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问果也唯愿世尊为诸菩萨说于如来净土之行问因也佛言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化众生答因也而取佛土答果也又下文云直心是菩萨净土答因也菩萨成佛时答果也。

  (△次华严)。

  华严圆顿之教解宗不同或言用因为宗据题言华严是万行庄饰修因之义文中多说四十地行相故用因为宗又云果为宗据题云大方广佛佛是极果之名华严是定慧万善庄严佛身非庄严因文中多说舍那法身之事即用果为宗也又解云因果合为宗如言佛即是果华严即是因文中具说法身亦说诸地俱用因果为宗。

  次华严者大同净名。

  ○次诸经因果不同中若显诸部中诸教因果而诸经别故故须此文分别以显同异此中又二初对部。

  诸经对缘不同故明宗互异耳般若通对三人傍真因果此义则异别对菩萨复有利钝为钝明因此义亦异利人因者此义则同净名佛国义兼若三种佛国因果此义则异一种佛国因果者则同华严亦对两缘钝异利同如前分别。

  ○次对味。

  又将此意历五味因果例可知。

  ○三总结。

  是为众经因果与迹门同异之相也。

  如文。

  ○次明本门一向异者又为三标释结。

  二本门因果永异众经者。

  ○释中二初重叙诸教诸部。

  若三藏菩萨始行实因果无权因果乃至明佛道树始成非久远本迹通教菩萨亦始行因神通变化而论本迹非久远本迹也大品说菩萨有本迹二乘则无说佛始得生法二身本迹不说久远净名不说声闻有本迹但明菩萨住不思议之本迹说佛有净土螺髻所见亦非久远华严说舍那释迦为本迹菩萨亦有本迹声闻尚不闻不解云何自有本迹。

  并约迹中论体用本迹故并云非本。

  ○次今经下正明本门因果。

  今经发声闻有本本有因果示为二乘迹中因果发佛之迹王宫生身生道树法身生乃至中间生法二身悉皆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

  ○三故师弟下结。

  故师弟本因本果与余经永异。

  ○三今下双结上迹本因果为今经宗。

  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

  思之可见。

  ○四粗妙中二先判次开。

  四粗妙者若半字之因道树偏果此宗则粗大品所明三乘共因果亦如是不共之因虽云菩萨一日行般若如日照闇发心即游戏神通而犹带粗因圆因不得独显虽说法身无来无去犹带粗果圆果不得独显故名为粗方等中虽弹偏因果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不辨偏得入圆圆不彰显是亦为粗华严前照高山说一圆因究竟后身说一圆果又带别因果所带处粗今经声闻受记菩萨疑除同开佛知见俱入一圆因发迹显本同悟实果因圆果实不带方便永异余经故称为妙也。

  初文者大品中指萨陀波仑见佛后昙无竭为说者即法身也方等中二乘如高原此等并粗今经为妙。

  (△次开)。

  开粗者昔缘根钝未堪闻赞佛乘因果用方便因果引接近情五味调熟心渐通泰决了粗因同成妙因决诸粗果同成妙果故低头举手着法之众皆成佛道更无非佛道因佛道既成那得犹有非佛之果散善微因今皆开决悉是圆因何况二乘行何况菩萨行无不皆是妙因果也。

  开文准前可见。

  ○五结成中自二。

  五结成者即为二一结因果二四句料简。

  ○初文二初通途明一切诸经各有因果次别显今经因果。

  夫经说因果正为通益生法行人。

  初文者凡一代教门佛所说法不离因果但有权实本迹之殊今经所论不论权迹唯在实本所论因果。

  ○次文中又二初明本迹二门得益不同二正引文证得益因果。

  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若说寿量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

  初文所以得益不同迹门傍正者法华已前已入竟者为傍今于法华始得入者为正本门傍正者迹门及法华已前两处已入者为正两处未入者为傍。

  ○次引证者正当实相家之因果故引为证于中又二先引证。

  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甚深之事者。

  ○次解释释中又二先总释。

  非因非果是甚深之理因果是甚深之事。

  ○次从七种下别释别中又二先示正因果次何者下简却似位及以性德非今宗意初文又二初历别约位次复次下通总约位初又二初从七方便下至为果以初因对极果释。

  从七种方便初得入圆登铜轮位名之为因乃至余有一生在若转一生即得妙觉名之为果。

  ○次从于下至果以分分因果释又二初立。

  从于二住至于等觉中间名为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次用无碍下释。

  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名之为因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名之为果约此解脱复修无碍故云因因从此无碍复得解脱故言果果。

  言一分者是第一住中分二住已是于因复修三住之因故云因因初住已得解脱二住复得解脱故云果果是则一一位中有因有果以解脱望无碍名之为果此解脱望上位名之为因望后修因故名因因此解脱望无碍名之为果望前解脱名为果果。

  ○次通总中又二先迭立因果。

  复次初十住为因十行为果十行为因回向为果十向为因十地为果十地为因等觉为果等觉为因妙觉为果。

  ○次妙觉下判释。

  妙觉唯果唯解脱不得名因名无碍初住唯因唯无碍不得名果名解脱。

  此中位既通总因果之名亦但通总不复更云十行亦因亦因因等但且迭立及始终一判。

  (△次简却似位及以性德非今宗意)。

  ○次何者下明简却又二初明简却似位。

  何者初住见真以真为因住前相似非是真因。

  ○次若取下简性德。

  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是缘因种随闻一句是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此简意者正判则尚不取似位若取则性德通立故今经文并有通别两意初文是通此乃下是别如开五乘及常不轻等即通意别授声闻记乃至本门分别功德即别意也八界发心又通意也。

  ○料简中二标释。

  二四句料简者。

  ○释中二重问答初重约两种四句分别次重约教互显分别初中先问。

  问若言初住入理名为圆因圆果何得文云渐渐修学得成佛道。

  ○次答答中三标列释。

  答应作两种四句料简。

  初标中云两种四句者一渐圆四句二贤圣四句。

  (△次列)。

  自有渐圆自有圆渐自有渐渐自有圆圆。

  ○次释中三正释引譬结益释初四句又为二意一者以圆对偏应作四句二者从复次去于圆自为四句今初通列一种四句次释文中方兼两义于初四句复分两四。

  渐圆者此约理外七种方便同开佛知见始见圆理见圆理者良由理外七种方便渐入圆因故言渐圆渐圆三句(云云)圆渐者初入此圆同观三谛见实相理初后无殊然而事中修行未能尽备复须研习据初入圆故名为圆进修上行复名为渐渐渐者从二住去至等觉此是圆家渐渐非理外渐渐圆圆者至妙觉亦名渐圆亦名圆圆圆理先圆今复事圆故名圆圆。

  初四句中但以渐圆一句相对余三不释但注云云若欲释者圆渐谓初住已上圆圆谓唯妙觉渐渐谓七方便各自有因若止观中与此稍别不得一例彼以三教各自有因名为渐渐各有果头名为渐圆次四句者亦以初文以为初句次从初发心住进修二住为圆渐也渐渐自是圆因之位非七方便渐家之渐是故须以两种渐渐简前引文渐渐修学之难。

  (△次于圆自为四句)。

  复次圆渐如初住渐渐如二住已去至三十心渐圆如初地已去圆圆即妙觉也。

  余如文。

  ○次贤圣四句者重举例释渐圆四句以申前难渐中尚有贤圣之名何得但闻渐渐之名便一概为渐家之渐。

  三十心虽同有贤圣之义义称为贤伏多断少故十地去名为圣伏少断多故又十住名贤圣二十心是圣贤十地等觉是圣妙觉是圣圣。

  于中初略立贤圣二句亦应更以妙觉对住前为二句言三十心虽同贤圣义者望于十地名之为贤断无明故名之为圣此准仁王立贤圣名若准此文应云住前名为贤贤妙觉名为圣圣余之两意其义易知是故文中更为异释十住为贤圣者即是地前为贤是贤家之圣二十心为圣贤者约断名圣据位仍贤即指十地为圣故是圣家之贤十地等觉名为圣者准仁王经地前名贤故以十地名之为圣妙觉是圣圣者初地已上已名为圣故妙觉位是圣中之圣名为圣圣。

  (△引譬)。

  今借喻初月匡廓已圆光用未备此譬圆渐从二日至十四日其明渐进此譬渐渐至十五日此譬渐圆又譬圆圆夫月无亏盈亦约月辨亏盈理无圆渐亦约理判圆渐耳。

  (△结益)。

  此经之宗利益巨大始自圆渐终竟圆圆大乘因果增长具足(云云)。

  (△次重约教互显分别)。

  问既称圆渐复称圆别乃至通藏亦应尔耶。

  次问答中先问云既称圆渐复云圆别等者渐即同别前释四句圆既有渐亦可名为圆家之别若许圆家有于别者亦应许于圆家有藏通耶故云乃至藏通。

  ○答中二初正答次例渐圆及开显等。

  答此义出四教章中其意云何三藏三藏可解别者谛缘度也通者真谛也圆者无学办也通通者同无生也三藏者道谛中戒定慧也别者正习尽不尽也化他不化他出假不出假之别也圆者同证真也别别者别上别下也三藏者修无量道谛中戒定慧也通者四门俱契中也圆者五住尽也圆圆者融也别者四门异也通者四门相摄也藏者圆道谛圆戒定慧也。

  初正答意者名许互有义必不通故知藏中通别圆三并属于藏不关余三通别圆三例此可知。

  ○次例中三先例前四句次例结因果三例开显。

  此义既通亦应渐圆渐圆四句皆得也。

  初文云此义既通亦应渐圆渐圆四句皆得者四教之文本分四别今一一教义通四名何妨渐圆义本区别圆等四句一一义通应云渐圆圆渐恐文误故故间书之。

  结因果皆成也。

  (△三例开显)。

  然后判粗妙开粗妙悉得也。

  ○第四明用中二初释名次开章解释初文又三初略释次对宗广简三若得下结归初文二初直释次功用相即初文二初立次释。

  大章第四明用者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

  初文者应言功用亦可言得用亦可言力用功谓因满得谓证悟力谓胜能此三并是如来自行用则一向单论益他亦可兼自而说今且置自从他故但云用用复二义谓能及用能用二义复通自他多属于他如言能从因至果加功用行等今亦置自从多分而说人有善巧利他之能经有断疑生信之用于中初略立竟。

  ○次如来下略释。

  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

  (△次功用相即)。

  只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次相即中人须有法法藉人弘。

  ○次对宗简中二先例。

  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今论于用就宗用分别使宗用不滥。

  ○次何者下正简简中先略立。

  何者宗亦有用用亦有宗。

  ○次宗用下简简中三先列。

  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

  ○次宗用者下释。

  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用用有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

  ○三若论下结示。

  若论于宗且置断伏但论因果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置慈悲。

  ○三结归。

  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能断疑生信是今经之大用其义明矣。

  可知。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

  音释

  铸

  (之戍切镕铸也)。

  莹

  (乌定切与蓥同饰也)。

  皿

  (武永切器皿也)。

  肿

  (之陇切胀也)。

  蹊

  (弦鸡切)。

  乾隆藏第 116 册 No. 1490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

  (音罔诬誷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金刚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