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一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2],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二
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6]。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甲申秋杪[8],归自邗江[9],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
注释: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笔先:谓创作中构思在落笔之前,无论写字、作画、诗文创作都是这样。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3]化机:自然的机运。[4]得神:领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元代嘉兴人。工词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时人称为三绝。著有《梅花道人遗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苏江都的古称。
这二则选自《郑板桥集》的《题画》及《补遗》。
郑燮善画竹,并爱在画幅上题诗作记。这二则是写画上的题记。第一则巧妙地阐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创作冲动,构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笔时,却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现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则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说明了画竹要画出竹子的“神”、“生”、“节”、“品”,也就是说,创作要贯注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不贵拘泥成局”。两则短文不仅表达了郑燮创作中的真知灼见和艺术追求,而且行文洗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郑板桥自己精神的写照。